李拓梓
不只是內政,外交上,田中也面臨很大的壓力。以強硬的態度解決中國問題,是他的當務之急。他自己兼任外相,大膽起用年輕有活力的森恪出任外務省次官,積極要扭轉過去對中國的不干涉主義。當時的中國,自稱繼承孫中山遺志的蔣介石正揮軍北伐,雖然征戰辛苦,但是南方政府的國民革命軍一路北進,北方軍閥合組的「安國軍」似乎不是對手。
不過,攻克武漢之後,國民政府本身發生分裂,跟共產黨合作得不愉快的蔣介石,為了取得英美支持,在南京、上海一帶結合杜月笙的「青幫」,採取清黨行動,和武漢以汪兆銘為首的國民黨左翼以及共產黨鬧翻,是為「寧漢分裂」,整個北伐事業也因此暫停了下來。
由於南方政權的國民黨內部分裂,軍隊的實質領袖蔣介石宣布下野,回到浙江隱居,並宣稱他要利用這段時間出國走走。事實上,蔣介石去了一趟日本,見了當時在日本的宋美齡父親,並提出婚約要求。同時,蔣介石也利用機會,和當年孫文在日本的友人們見了面,其中也包括了當時的首相田中義一。
蔣和田中的會面,中日兩方的紀錄有一些落差,不過大致的過程,就是田中勸蔣介石守住長江,不要北上。蔣介石則表達了希望田中不要支持北洋政府權力者張作霖的立場。兩人相持不下,見面並不愉快,但也算是互相理解了對方的想法。回頭蔣介石也在日記上數落了田中。
蔣介石下野後不久,國民黨高層們就發現,沒有蔣介石就無法募款、也借不到錢,沒有錢的話,國民革命軍連軍餉都發不出來,遑論北伐了。這樣的慌亂,讓國民黨內部再一次團結,勸退了反蔣力量,促成了不喜歡蘇聯、看破共產黨、也不喜歡蔣介石的汪兆銘流亡。「寧漢分裂」結束,蘇聯特使鮑羅廷、羅易逃亡,失去政權的共產黨改採暴動路線。南京方面的國民政府取得正朔,迎回蔣介石復出。
蔣重新掌權,第一件事就是結合了西北方面的馮玉祥和閻錫山,繼續北伐,對北洋政府的張作霖採取威脅態勢。了解蔣介石無意受限於長江天險的田中,決定以保護僑民的名義出兵山東,威脅蔣軍北進,為營造有利於日方的北方政府安排拖延時間。
甚且,為了要對蔣介石的國民政府軍造成足夠的威嚇,田中政權徹底打破長期以來或者真心、或者假裝的對中國內政不干涉政策,三度出兵山東。五月三日,日軍甚至砲擊濟南,並且殺害了國民政府的濟南談判代表蔡公時,造成六千多人死傷的慘案,史稱「濟南事件」,這個事件也讓中國民族主義從先前的排英,再次轉回排日。
田中義一跟蔣介石的對立的立場明確化,固然讓蔣介石在日記上再三痛罵日本為倭寇;但蔣很清楚,此時裝備不齊的國民革命軍,如果要跟日軍作戰,不僅不會獲勝,還會拖延北伐成功的機會,甚至造成全中國的兵災。
蔣從情報網得悉,日方各種勢力,對張作霖的態度也很分歧。於是大膽猜測支持張作霖政府的田中,會要求張作霖出關。知曉日方戰略後,蔣在日記上不斷提醒自己務必忍辱負重,除了將濟南事件訴諸國際聯盟之外,也要求國民革命軍跟日軍和議,繞過濟南。蔣的主張在中國高漲的民族主義情緒中承受了很大的壓力,尤其是剛剛跟蔣翻臉的中國共產黨,藉機批評蔣只注意內鬥,不顧外患。但蔣介石很清楚,在力不如人的狀況下,忍耐和承擔,是執政者必要的條件。
蔣介石果然猜中了田中的意圖。儘管日本軍方和政界意見不一,田中仍然決意堅心支持張作霖。田中清楚蔣的意圖,也了解蔣介石遇到壓力必定忍讓的個性。日本方面除了滿蒙特權外,對中國的內政並沒有干涉的餘力,田中於是決定勸張作霖出關,保持國民政府統治範圍之外的獨立地位,以維持日方在滿蒙的特權,未來再另作打算。
但田中義一顯然沒有考慮到,駐紮在中國東北的關東軍,可能採取跟他的策略不同的措施。關東軍長期和張作霖打交道,非常清楚到這對父子儘管長期接受日方支援,但是他們無疑是民族主義者,一點也沒有親日感情。此外,張作霖為了跟蔣介石打仗,濫發行貨幣,造成滿洲地區金融秩序的混亂,讓關東軍非常頭痛,早就三番兩次建議田中放棄張作霖,但田中並不聽從。
對關東軍來說,培養新的東北領袖,而不是持續扶持不可靠的張作霖父子,才是正道。既然田中義一不聽,關東軍只好自己動手,直接把張作霖剷除,培養新的親日政權。於是在參謀河本大作的精心策劃下,關東軍決心剷除張作霖,擁戴他親日的部屬楊宇霆。於是,關東軍在奉天附近的皇姑屯安下炸藥,炸死了北返的張作霖,準備另立政權。(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