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 熱門 政治 軍武 社會 生活 健康 國際 地方 蒐奇 影音 財經 娛樂 藝文 汽車 時尚 體育 3C 評論 玩咖 食譜 地產 專區 求職

伊朗與西亞世界》中場戰事之後

許多觀眾認為《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這部電影沉悶、無趣,甚至是根本不需要用到3D拍攝,因為他們進戲院只看到看這些瑣碎的日常、漫無邊際的對話。然而,這些瑣碎與漫無邊際,可能才是上戰場的軍人最直接的感受,甚至是一般人生活的真實面貌。

陳立樵/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2016年李安推出新作《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劇情主軸為2003年美國攻打伊拉克事件,只不過,上映後的評價與票房慘不忍睹。可見就算李安在好萊塢已經有一定程度的口碑,但有些不對美國人胃口(也就是「政治不正確」)的電影,拍得再好也乏人問津。還好這對李安來說已經不是第一次,大導演肯定見怪不怪。

李安2016年作品《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劇情主軸為2003年美國攻打伊拉克事件。(www.newmovie9x.com)

以2003年美國攻打伊拉克為題材的電影,近年來已有幾部,例如,保羅葛林葛瑞斯的《關鍵指令》、克林伊斯威特(Clint Eastwood)的《美國狙擊手》(American Sniper),以及李安這一部《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大概《美國狙擊手》比較貼近大美國主義,所以票房表現與評價都不俗,反觀《關鍵指令》就很慘,沒想到李安更慘。就《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這部作品來看,沒有大卡司,也沒有特效(咦?都3D了還沒特效?),節奏慢條斯理,整部電影沒有這場戰爭的大人物與政府高層,沒有伊拉克「反派」的形象,也沒有兩軍捉對廝殺的緊湊情節。對於習慣大美國主義的美國觀眾與影評來說,李安這種拍法既搔不到癢處,也令人不耐。不過這部片竟然只以一百多萬美金的票房黯然下檔,還真的是慘得超乎眾人意料。

李安有些作品遊走在主流與非主流的界線上,在劇情的鋪陳中意涵總是欲言又止。於是,當人們想看浩克(Hulk)如何擊垮壞人、砸爛城市的時候,李安的浩克卻什麼都沒做。儘管《復仇者聯盟》(The Avengers)的浩克也不算討喜,但充沛的破壞力卻能滿足觀眾想像;又如《胡士托風波》(Taking Woodstock),這個在1969年聚集眾多樂手、嬉皮的重要時刻,按理應該是要以音樂襯托出濃厚的反戰氣氛,結果李安卻一首歌也沒讓觀眾聽到,反不反戰一樣避談,所以票房一樣悽慘。不過,看電影之所以主觀,就像多數人看事情的角度,人們都希望看到自己想看到的東西,或是看到符合自己期望的東西,至於創作者想要表達的東西,一點也不重要。

《胡士托風波》按理應該是要以音樂襯托出濃厚的反戰氣氛,結果李安卻一首歌也沒讓觀眾聽到,反不反戰一樣避談,所以票房一樣悽慘。(http://www.heyuguys.com/)

2003年美國攻打伊拉克,拖垮了這個國家自冷戰以來為自己所樹立的「世界之霸」形象。若說20世紀冷戰時期的共產蘇聯是萬惡國度,那蘇聯解體也只是咎由自取,而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世界的確可做為全球的普世價值。但唯我獨尊之後所帶來的惡果就是僵化-也就是2001年以來美國從不知道該如何對付那些不知道在哪裡的「恐怖份子」與「恐怖組織」。

過去的國際問題有外交談判的管道,強權要是解決不了,只要搬出「砲艦外交」就一翻兩瞪眼了。2001年美國攻打阿富汗、2003年美國攻打伊拉克,都還是強權的老招式。但是,阿富汗的蓋達組織(Al-Qaeda)會因為美國這樣的攻擊而瓦解了嗎?伊拉克真的完全讓美國收服了嗎?現在的「伊斯蘭國」便是這兩場戰爭的產物,既是蓋達組織的延伸,也是海珊政府之後的反西方勢力。而且,美國怎麼可能有機會與「伊斯蘭國」談外交?再者,「砲艦外交」對「伊斯蘭國」有用嗎?

收服不了這些新時代的「反派勢力」,讓美國的國際形象跌入谷底。在這樣的背景下,比利林恩的中場表演就成了一件比戰爭打不贏還要難熬的事。電影裡那場超級盃比賽中,並沒有多少人關注比利這一伍人到底對國家有什麼貢獻。換句話說,不是只要媒體大幅報導、宣傳,或者有人願意將他們的事蹟改編成電影,就代表他們能得到相同程度的崇敬。很多時候,所謂的人性就是除了與自身相關之外,沒有什麼事情值得在意。美國攻打伊拉克又怎樣?比利奮勇救人又怎樣?學者用什麼理論與觀點去解釋美國政策又怎麼樣?看看寶傑與西屏的節目不就夠了?而他們的中場表演,就只是「表演」而已。

對比賽的工作人員來說,這些軍人上台有什麼特別的?把活動做完不要延遲了後頭的比賽更要緊。你們這些阿兵哥,「時間結束了就趕快滾吧」。而這一整天的行程,對於主角比利而言也沒有任何意義。在大眾面前,他勇敢地救了戰友。但對他來說,戰友還是死了,這又有什麼好值得歡欣鼓舞的?記者會中,他很清楚面對媒體必須打官腔,一切都只能口是心非,因為他有家人要掛念,也想與剛認識的啦啦隊女郎有進一步的發展。比利只差沒有把心裡的OS講出來:「你們這些老百姓真是搞不清楚狀況!」

收服不了這些新時代的「反派勢力」,讓美國的國際形象跌入谷底。在這樣的背景下,比利林恩的中場表演就成了一件比戰爭打不贏還要難熬的事。(www.slashfilm.com)

總之,整部描述戰爭的作品完全沒有觀眾平時在戰爭電影裡可以看到的元素:殺敵、爆破、同袍情感、人道主義、恐怖主義...這些主流電影一定會有的成份,在李安的作品裡頭卻完全看不到,但這些都是李安的「政治不正確」,也是李安作品之中最有價值之處。許多觀眾認為這部電影沉悶、無趣,甚至是根本不需要用到3D拍攝,因為他們進戲院只看到看這些瑣碎的日常、漫無邊際的對話。然而,這些瑣碎與漫無邊際,可能才是上戰場的軍人最直接的感受,甚至是一般人生活的真實面貌。

有些影評認為李安這幾部票房不好的電影,就是他不成功之處,暴露出他無法掌握觀眾胃口的弱點。這頂多是個人觀點,畢竟票房好不好、評價高不高,不能做為一部電影成功與否的評判標準,如果以「政治不正確」的角度來看,李安有很多作品就是那麼地跳脫於主流價值觀之外。

李安看來無意觸及美國的西亞政策,也不可能想談國際局勢,他的比利林恩,既不是器宇軒昂的戰士,也不是揭發政府謊言的英雄,就只是個被國家政策、被生活壓力送上戰場的小孩子罷了。

而這就是最真實的戰場人生。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評論粉絲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