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雀
音樂是生活中重要的資源,係社會團體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因而有宗教樂、抒情樂、愛國樂、民族樂、通俗樂、古典樂、流行樂等表現,做為人類表達意念的最佳宣言。正如隊有隊歌、校有校歌、國有國歌,不同時代各有其代表性音樂,不同族群之間當然也有屬於自己喜好的音樂形式。
1960、70年代引領風潮的男性搖滾樂團,以吶喊、嘶吼和震耳欲聾的音樂做為新世代分野,歌詞充滿陽剛、暴力、藥物、性愛和希臘神話等意象,鋪寫出縱情放任的一代。是毒品影響了搖滾樂風格?還是搖滾樂加劇了毒品世界的迷幻?實在很難釐清彼此之間的因果關係,不過,提到搖滾樂似乎無法忽視毒品的存在。披頭四之一的保羅.麥卡尼(Paul McCartney,1942-)曾公開表示迷幻藥給予音樂創作靈感,並在歌詞中隱約提到大麻、LSD等毒品。彷彿毒癮在作祟,越來越多的搖滾樂歌手不避諱以樂曲歌詠毒品,甚至因吸毒過量而身亡。
墨西哥是音樂之鄉,受到地貌和莊園制度的影響,衍生出濃厚的鄉土音樂,例如:寇里多(corrido)、哈羅秋(jarocho)、蘭切拉(ranchera)等,藉以禮讚田園的迷人風光、歌誦莊稼漢的胼手胝足、傳遞情侶的濃情愛意。其中,寇里多起源於十八世紀,從羅曼斯(romance)歌謠遞嬗而成,具有敘事特性,或為八音節、或為十音節,其形式主要為序曲、主體、尾聲三部分。序曲係吟唱人的開場白,包含問候聽眾和故事簡介;主體顧名思義,即進入故事的主題;歌曲最後不免說教一番,以發人深思的寓意和吟唱人的道別做為尾聲。伴奏的樂器通常為吉他、手風琴等。寇里多適合即興創作,常被用來歌詠風雲人物、頌揚民族精神、敘述時事新聞、嘲諷社會現象、鋪陳愛情故事等,其風格多元,可以是史詩的、抒情的、敘述的、寫實的。
二十世紀初,美墨邊界吹起了走私風,特別是美國實施禁酒令期間,不少走私犯渡過格蘭德河(Río Grande)、或橫越大沙漠,將墨西哥龍舌蘭酒走私至美國牟取暴利。寇里多隨之成為吟唱北方奇情異事和犯罪不法的工具。1933年,美國解除禁酒令後,不法分子轉向走私海洛因等毒品,寇里多主題也從酒類走私變成毒品走私。1934年,樂手嘉伊坦(Juan Gaytan)譜寫出〈走私犯〉(El contrabandista),被視為第一支以毒品為主題的寇里多,敘述一名原先走私酒類的商人,後來因販毒而被捕:
我本販賣香檳、龍舌蘭、哈瓦那蘭姆酒,
不了解一個囚犯會受怎樣的折磨。
很快我購買了汽車和房地產,
渾然不知我馬上就要進入監獄。
因為販售古柯鹼、嗎啡和大麻,
凌晨兩點我被捕送進監獄。
從此,毒品便成為寇里多最常涉及的題材,敘事風格有戲謔嘲弄的口吻,也有欽羡仰慕之意,其尾聲部不再全然說教,有時故意留下伏筆,增添戲劇性。1940年代,〈白貨〉(Carga Blanca)發行,堪稱典型的邊界寇里多,以低音十二弦吉他伴奏,突顯北方大漠的音樂色彩。〈白貨〉敘述兩名墨西哥人走私一批海洛因到美國的聖安東尼歐(San Antonio),販售後得款二千八百美金,怎知返鄉時遭綁架撕票,那二千八百美金最後回歸買家。
LOS ALEGRES DE TERAN '' Carga Blanca
寇里多逐漸流行於墨西哥北方,尤其在下加利福尼亞(Baja California)、奇瓦瓦(Chihuahua)、西那羅亞(Sinaloa)等毒品氾濫的州,幾乎成為國民歌曲,酒吧、街頭、地下電台充塞著寇里多,更跨越邊境流傳到美國,述說美墨邊界不斷上演的非法行為。
從頌揚民族精神到描寫走私販毒,傳統的寇里多與北方流行的寇里多相差甚大,為了區分彼此,而於後者的字首冠上「毒品」(narco)。
毒品寇里多不只是突破禁忌、挑釁政府的音樂曲種,堪稱音樂版的「毒品演義」或「毒品外史」,其情節也大多真有其事,即便是杜撰虛構,也以真實故事為藍本。由於公然頌揚不法行為,被認為有教唆犯罪、鼓動吸毒之嫌,而被禁止公開播放。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當人類沉淪於藥物世界之後,其生活、工作、交友皆與藥物脫不了關係,進而衍生出相關的休閒娛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