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閣雍
這陣子台北市民都想知道,為什麼台北市開始大塞車?柯市長第一時間回答說:「已要求交通局建立客觀數據,選重要道路設eTag偵測器監測車流與車速,當成交通改善依據。」
關於車流量監測為什麼要使用eTag?
其實大家都很好奇,一方面是對於遠通電收過往行徑的不滿,包括積欠數億罰款不繳及對於高速公路收費員轉職承諾的跳票等,但比較讓人擔心的是eTag對於個人資料蒐集的深度及廣度,究竟台北市政府會拿來做些什麼事情?
依據遠通電收的隱私權政策,只要「符合法務部公告修正「個人資料保護法之特定目的及個人資料之類別」之「特定目的」,包括公民營(辦)交通運輸、公共運輸及公共建設;契約、類似契約或其他法律關係事務;消費者、客戶管理與服務;消費者保護;其他經營合於營業登記項目或組織章程所定之業務等。」都可以使用eTag所蒐集的個資,所以台北市政府此次以eTag蒐集車輛相關資料合法性應該沒問題。
而eTag所蒐集的資料包括「自然人姓名、聯絡方式、國民身分證統一編號、車號、車輛通過電子收費設備之電磁紀錄及任何其他依法可得蒐集得以直接或間接方式識別個人之資料等。」
也就是說,如果建立的監測點夠多,不只知道車流車速,連你去薇閣開多久的房間都可以辨識得很清楚。
不過,我們相信柯市長應該只會用到辨識車輛及該車輛所經過路線的電磁資料。
長久來看,這的確是規劃台北市交通建設的基礎,如果只看Google車流量等單純車流量分析,雖然可以瞭解哪條馬路現在塞車,不過卻無法理解這些車輛哪些是天天此時經過?或者只是年節前往採購?或者只是迷路路過?找出經常性使用的流量分析,可以更有效的規劃紓解交通阻塞的痛苦,如果不是個資疑慮,其實我們該就這種作法給台北市政府鼓勵鼓勵。
不過交通局也說,「九月前在環東大道、堤頂大道、市民大道高架橋設三十六台eTag偵測器,於南京東路四、五段設五台。」也就是說,這是針對內湖塞車而準備做的流量分析研究,跟這次引起台北市民憤怒的全面性塞車「根本」沒什麼關係。
工具的運用,有時候得看看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有時候只是因為問錯問題,接著找錯工具,最後給錯答案,就會讓人不耐煩。人家明明問的是心臟血管為什麼阻塞,你卻回答要看看大腿每一滴血從哪來?流多快?
不過雖然eTag這答案有點奇怪,應該只是誤會一場。柯市長後來接受媒體專訪也正式回答了他所瞭解的答案:「台北市的交通是今天突然變壞的嗎?不是,是這一年慢慢變壞的嘛,三橫三縱自行車道挖馬路出問題,你們(問交通局)有沒有馬上檢討?沒有。」看來柯市長就算沒有大數據,光用眼睛看也是能找出問題。
這裡就不談敦化腳踏車專用道及三橫三縱的問題,身為捷運族,無法體會各位為了不下雨時的單車騎士塞車的痛苦。而且顯然決定三橫三縱這政策就沒有用到車流車速等大數據統計,與今天的主題不符,所以已故的敦化腳踏車專用道如何在其他主幹道上肆虐一事,也就不好多加評論了。
那為什麼大叔要寫這篇呢?
因為柯市長向來以喜好「網路聲量」做政治判斷聞名,至於網路聲量算不算是有意義的大數據,見仁見智。雖然在長期改善交通問題上,大數據「應該」可以幫上忙,但是眼前塞車這一題,顯然與eTag要建立的大數據無關,也不就不用那麼時髦,開口閉口都是大數據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