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 熱門 政治 軍武 社會 生活 健康 國際 地方 蒐奇 影音 財經 娛樂 藝文 汽車 時尚 體育 3C 評論 玩咖 食譜 地產 專區 求職

地理眼》一胎化時代的終結:中國三十五年來的人口流變影響

中國的一胎化政策實施以來使得中國國內男女比例失衡,雖然能有效控制人口,但卻面臨人口老化的挑戰。今年中國五中全會通過一對夫妻可生育兩胎的政策,是否有助於解決人口老化的問題?而一胎化政策,又是怎麼開始的?

萬宗綸/新加坡國立大學英語所、台灣大學地理所碩士生

《新華社》報導,中共第18屆中央委員會第5次全體會議(第18屆五中全會)決定,促進人口均衡發展,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完善人口發展戰略,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積極開展應對人口老齡化行動。

回頭看中國國家統計局的資料,在2000年,中國共有13億人口,年增長率為1.1%。再往前望,從1950到2003年的五十多年間,中國人民的平均餘命從41歲增加到71歲,足足成長了30歲之多。按照這樣發展下去,到2040年之前,中國將會有4億人口超過60歲,是全球人口的26%。這個老年人口的數字,直接超過現在的美國人口。如此的人口老化,對於中國生活的許多面貌造成深刻的影響 註1,特別是這個中國企圖崛起成為亞洲領頭羊的時刻。

四川省丹山鎮路上的宣傳標語,要求人民不要遺棄女嬰(圖:取自維基百科)

馬寅初v.s.毛澤東:人口是要管還是不管?

中國共產黨取得政權後,當時的人口還算相對年輕,並且總人口數只有5億4170萬人。毛澤東當時相信,人多是好處,就表示中國更有力量可以打擊資本主義,進而建立一個更強壯的社會主義國家,也就是要為「大躍進」做準備。當時的北京大學校長,也是新馬爾薩斯主義的人口學者馬寅初發出警告,他認為中國需要在人口政策下功夫,否則以後會出大事。這和毛澤東可說是完全相反的意見。毛澤東說:中國人口就是增加十億又何妨?為了喚醒領導人的警覺心,馬寅初接著在多地進行人口普查與深入分析,在1955年,寫成了〈控制人口與科學研究〉的長文,提交給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但因為毛澤東的態度,讓馬寅初的論點遭到眾人嘲諷。

不怕嘲諷,馬寅初秉持著科學家的精神,很快地又在1957年寫成《新人口論》,並獲得人民日報全文刊登,內容指出50年後,中國人口將達到16億(現在來看,他是命中了)。馬寅成認為,人口多固然是資源,但在資金少的情形下,卻也是一大負擔,因此他主張提高人口素質,國家應著手推動「計畫生育」,造成了不小的轟動。

主張應及早進行計畫生育的人口學者馬寅初(圖:取自維基百科)

接著,毛澤東卻一口咬定,馬寅初的《新人口論》就是馬爾薩斯的《人口論》,輿論批評馬寅初的思想,本質上是向右派靠攏,是要對共產黨發出戰帖。馬寅初因而開始遭到嚴重鬥爭。在1960年,他更被禁止公開發表言論,也不能接受外國記者採訪,人口爭議也暫時告一段落註2

毛主席大轉彎:壓得住馬寅初;壓不住人口成長

馬寅初的聲音雖然被毛澤東的政府給壓了下去,但在接下來的25年內,中國人口數卻如馬寅初的計算所預測,開始往上攀升,幾乎是翻了一倍之多,看在政府眼裡,好像有些不太妙了。因而在1960年代的那段日子裡,總理周恩來多次提出節育政策的重要性,似乎在為政府大轉彎鋪路,毛澤東也逐漸意識到人口規劃的迫切,也在探查農村地區時,多次對許多人口現象表達不滿,包括農村「重男輕女」。

1973年,第一次計劃生育彙報會首次提出「晚稀少」(wan xi shao)的人口政策:宣傳晚婚,男25歲、女23歲才結婚;拉長生育間隔,兩胎要間隔4年左右;只生兩個孩子。毛澤東也說了重話:「人口非控制不行。」不過,或許是轉彎得太晚,儘管1975年中國更是將計畫節育寫進了《憲法》,諸如「中國推行計劃生育,使人口的增長同經濟和社會發展計畫相適應。」以及「夫妻雙方有實行計劃生育的義務。」但是人口數仍持續攀升不止。為了有效控制人口,中國政府於是下了猛藥,在1980年宣布「一胎化政策」,中央政府要求普遍「提倡」一對夫婦一個孩子的觀念,但到了地方後,「提倡」就不知怎地變成了「要求」。1982年,計畫生育更是成為基本國策之一。

江西省塘山鄉政府宣傳計畫生育:為了國家富強家庭幸福請您實行計畫生育(圖:取自維基百科)

領導呀,我老公是滿族、我是漢族……可以生第二胎嗎?

一胎化政策奏效,總生育率從1963年的7.5%降到2003年的1.7%。「一胎化政策」卻倒也不是如字面上如此簡單的邏輯,政策實際上包含了一系列的管制措施。由國家生育計畫委員會訂定整體的目標與政策方向,然後各省級與縣級的生育計畫委員會制定當地的實施策略。

真正的一胎限制其實只適用於都市居民與政府雇員,其他有諸多例外不在限制之中:第一胎是身障孩童;雙親都在高危險環境下工作(譬如挖礦);家長自己就是獨生子女。而在農村地區(佔總人口七成),第一胎隔了五年後可以生第二胎,但這條規定「有時候」只限於第一胎是女孩(因為重男輕女)。如果屬於特定的少數民族,或是遙遠的稀疏人口地區,可以生到第三胎。到底誰可以生第二胎、第三胎?註3怎麼生、獎多少、罰多少?基本上還是看各地政府策略,有些地方甚至採取強制流產、強制結紮的做法,即便違反人權,但在中央政府默許的情況下,1979年後強制執行計畫生育是不罕見的現象。

這樣看下來,到底能不能把孩子留下,是一件很複雜的事情。中國網路上的親子論壇,不難看到像是「我老公是滿族人,我是漢族,雙方均不是獨生子女,我家大寶是男孩。現在我又懷了,想把這孩子留著。請問:我符合計劃生育規定可以要二胎嗎?」接著就會看到一連串複雜又不一致的留言,有人說要戶籍遷過去就可以,有人說要兩人都是滿族才行,又有人說只要你跟領導關係好,啥都不是個問題。

也有地方並沒有貫徹一胎化政策,山西省翼城縣就在人口學者梁中堂的建議下,由總書記胡耀邦批准採取試驗性質的人口措施,在1985年開放生育兩胎,至今已有三十年歷史,但生育率卻不增反減,梁中堂認為,這顯示生育與否受到許多因素左右著,並非計畫生育政策所能全盤掌控,中央政府應該生育權還交給人民註4

一對夫婦,一個孩子(圖:取自Flickr,Day Donaldson)

我没有要殺你的孩子,是你自己不中用!

那肚子是我的,孩子也是我的,我不依行不行?行,也不行。一胎化政策背後有一套獎懲系統在支持,而如何獎懲很大程度上則又是仰賴於地方官員的自由裁量,所以每個地方的情形都不太一樣,通常遵照的話可能有經濟獎勵,違反的話則可能被處以罰款,或是沒收財產,甚至無條件被你的工作機構給解聘等等。為了不被處罰,超過八成的已婚女性會採取避孕措施,其中自從1980年代中期以來,超過九成是仰賴於子宮內避孕器或是結紮手術。哪泥!都喜爹~?Σ( ° △ °|||)︴

對於絕大多數的女性而言,這是幾乎沒有選擇的一件事。根據一份大樣本的研究,八成女性表示她們無從選擇,只能接受計畫生育小組人員的建議,但說到底,為什麼小組人員不讓自己生下一胎呢?反過來問,為什麼那人的第一胎沒有身心障礙,卻能獲得假病歷,然後順利拿到第二胎的「准生證」呢?這個說到底,就像華妃說的,只能說是你自己不中用,沒辦法掌握權力走向(簡單來說就是你是魯蛇活該這樣)。

這些長期的避孕手段,也意外導致中國有相對少的女性比例(25%)曾有過墮胎經驗(美國為43%)。而她們為什麼墮胎?主要是因為避孕失敗以及沒得到准生證。未經核准卻懷上第二胎的女性也通常不大願意去婦產科接受產前檢查,因為她們害怕會面臨要墮胎的壓力,或是會因為違法一胎化政策而被處罰。也因此,有許多嬰兒是在家中出生,沒有專業人士助產,造成母嬰雙雙有了高風險,而通常最後也不會去登記戶口註5

一胎化效應:老人出現、女娃不見、香港崩潰

一胎化政策公布後,男嬰的比例開始攀升,從1982年出生性別比107.5(107.5男嬰比100女嬰),到1990年的111.3、1994年的116.3,以及2010年的118,簡直高得嚇人。那麼,那些消失的女嬰去了哪裡?有的是被棄養或殺害,有的則是未報戶口,以免受罰。受到重男輕女的觀念影響,倘若第一胎生了個女孩,又不幸地拿不到第二胎的准生證,那麼就是想盡辦法讓她從戶口上消失,才能再生個男孩而不受罰。有人認為,就是這種一胎化政策的制度性壓力,成為「內地孕婦」(香港用法)赴港產子潮的原因之一,因為根據香港《基本法》,只要在香港出生的中國公民,皆可取得香港的永久居留權。這也造成香港境內的資源壓力與反彈意識,內地孕婦被香港媒體敘述成「蝗蟲」註6

就中國政府評估,1990至2030的40年間本該是低扶養比的人口紅利時期,意即勞動人口的負擔小,可以成為提供國家經濟成長的動能來源,但2009年扶養比降到0.38的低點後,隨後開始攀升。國共內戰後的嬰兒潮一代已經逐漸成為老年人口,「老齡化現象」可能拖垮人口紅利,根據2010年的中國人口普查,老年人口(60歲以上)達1.78億人,占了13.26% 的總人口。紅利還沒拿到,先進入「人口負擔」。除此之外,因為女嬰的「被」消失,中國人口性別比大約達到106的高點,造成所謂的「光棍」現象,異性戀男子找不到老婆的窘境,也不斷被媒體拿出來報導。

香港人反對內地孕婦來港產子遊行(圖:取自:Flickr,inmediahk)

杜拉拉崛起了嗎?

但反過來說,一胎化政策之下而有幸活下來的女嬰,尤其是在都市中,長大後成為了家中的寶,竟也意外帶動男女平權的觀念在都市中種下種子(另一說是都市人反而有資源去把女嬰墮掉,見註8),女兒不再是「賠錢貨」,也可能是以後的依靠。都市女性不必在家中相夫教子,也應得到家庭的教育投資,《杜拉拉升職記》描述中國女性走入職場,在職場生存下來成為專業人士,「杜拉拉」也成為新女性的象徵,但也反在中國網路論壇中被批評是在「誤導女性」,一位網友發帖表示「要是女人都去搞事業不生孩子,民族後繼無人,兵源不足,外敵入侵,我們就要成為亡國奴!」造成一片罵聲。

儘管中國女性地位爬升不盡然與一胎化政策有直接相關,但計畫生育確實延遲了中國女性生育的年齡平均達三年之久,農村婦女更從早期的13年生育期,降到只剩5年是在生孩子,女性有更多的時間接受教育或進入職場,有學者認為,女人地位某種程度上是因此得到提升註7。然而,相較之下,男性壓力不減,又找不到婚姻對象的情況下,如同上面的父權言論仍能在都市地區中聽到,中國年輕女性也因而發明出「直男癌」這樣的詞彙,來描述這些「跟不上時代、病入膏肓的大男人主義者」,而有趣的是,她們認為直男癌患者通常不會是來自上海。

一胎化讓女人進入生產,女人卻也還是被認為要負擔家務,訴說著一胎化帶來的性別平等似乎快過於中國社會成長的腳步,因此女人地位究竟是否提升,另外一種觀點認為並沒有,反而暴露了一胎化政策中的父權矛盾註8,女人的肚皮被畫上振興國家大業的大符,女性的主體性仍然被鎮壓著。

兩胎政策的全面來臨

如同翼城縣的試驗政策,開放兩胎並未能提升生育率,學者也不樂觀地認為,即便中國全面取消一胎化政策,除了會在近期帶動一小波的嬰兒潮外,長期來講對帶動生育率的效果不大,並且隨著中國的經濟與社會發展,少子化也是人口學家眼中必然會發生的現象,因而國際新聞下網友對於中國人將淹沒全世界的留言,也許可能也不會發生。而儘管像是實行了一個走向開放的政策,中國也還是全世界唯一限制人民生育的國家,只是從一胎變成了兩胎,所以受到人權團體批評其壓迫本質不變。但無論是當初不限制,到後來的太限制,似乎做法上都受到許多批評之處,究竟兩胎化後,會對當代中國有什麼樣的效應,且由歷史來告訴我們。

​註解

1、Zhang, Y., and Goza, F. W. (2006) Who Will Care for the Elderly in China? A Review of the Problems Caused by China’s One Child Policy and their Potential Solutions. Journal of Aging Studies.

2賀吉元 (2002) 馬寅初與毛澤東人口問題的一場論爭。http://www.people.com.cn/BIG5/shizheng/252/8434/8437/20020613/751972.html

3劉燕薇 (2013) 人口安全概念研究-以宏觀視角之分析。展望與探索,11 (6): 82-102。

4紐約時報中文網 (2015) 梁中堂:一胎是政治特殊阶段产物。http://cn.nytimes.com/china/20151030/cc30liang/

5Hesketh, T., Li, L., and Xing, Z. W. (2005) The Effect of China’s One-Child Family Policy after 25 Years. Health policy reports 353 (11): 1171-1176.

6黃宗儀、胡俊佳、賴彥甫 (2014) 從人口政策到排他論述:內地孕婦赴港分挽與出生公民權的文化政治。台灣社會研究季刊,95:179-220。

7金熙善 (2005) 中國一胎化政策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8趙文瑾 (2007) 解放與負擔—中國一胎化政策中的父權矛盾。發表於「家庭與工作:變遷現象與多元想像」研討會。

See More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地理眼萬宗綸:一胎化時代的終結:中國三十五年來的人口流變影響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評論粉絲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