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崢
先講結論,有關最近第三勢力和民進黨競合關係的爭議,不論是針對林義雄先生或時代力量胡博硯的發言,批評者多認為新興政黨沒有多少政治實力,在地方上也無耕耘卻想獅子大開口要民進黨禮讓,是投機、收割,在政論節目中也見到民進黨議員或名嘴不斷強調「實力原則」四個字,面對這樣的爭議解決方法其實很簡單,時代力量可以找個有公信力的民調機構,自費進行全國大規模的民意調查,看看在台灣人民中的政黨支持度到底有多少,如果做出來有接近5%或是更多,那自然有和大黨談判的籌碼,如果很少,那就是實力不足,摸摸鼻子謝謝再努力,一翻兩瞪眼乾脆得很,這或許是短期最直接的解套,但跳脫出爭議本身,我們能否從這次的例子觀察到台灣政治的其他現象?
回頭看兩位的發言,林義雄先生為台灣的民主奉獻之多無需贅言,也曾當過民進黨主席,又在這次的新興組黨運動中扮演極重要的推手,或許他亟欲見到兩邊後輩們成功整合,因此呼籲民進黨拿出「當老大」的氣度,然而對民進黨來說20席不是小數目,憑什麼要拱手送人,第三勢力說讓就讓?何況九合一後情勢大好,到口的肉硬生生要吐出來,捨得嗎?對選民來說,選區怎麼會是用「讓」的?這把選民放在哪裡,這種「讓」是不是一種變相的「喬」?這是第三勢力號稱的新政治嗎?甚至對第三勢力來說,林先生的老大說更是讓急欲擺脫民進黨細漢形象的新興政黨挨了一記悶棍,落得被人扣上伸手牌的帽子。
另外則是胡博硯的切割說,平心而論,這其實是真正不藍不綠的「第三勢力」的發言,不傾向任何一邊,你不跟我合作好那大不了拉倒,沒有我一定要支持你的理由,博硯的發言或許來自民進黨選對會曾多次表達胡實力太弱不打算讓,他的情緒可以理解,然而這似乎和時代力目前標榜讓國民黨2016國會不過半,聯合次要敵人打擊主要敵人的大戰略互有衝突,以理念來說不能說錯,但以選舉現實來說終究是衝動了。
其實透過這次的爭議,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一個已經被重複過多次的政治現實:台灣的選舉制度不利於新興政黨的生存。
不只是不分區分配門檻過高,而是目前總統和區域立委選舉都是單一選區的狀況下,制度就促使政治版塊極度趨向二元化,缺乏中間地帶,也就是政治上的第三種可能性:第三勢力的空間,總統層級不用多說,而在區域選區,新興政黨或許真的能夠抓住某些對藍綠都失望的中間選民的選票,與傳統泛綠選民相加足以在艱困選區扳倒國民黨,最好的例子就是去年九合一的柯文哲,然而基於政治現實,新興政黨若想勝選,就必然需要和主流政黨合作共推候選人,否則光靠中間選民也無法取得過半支持,時代力量因此在被夾在第三勢力的批判性和政治現實中,雙方各擁不同的群眾基礎,即使民調整合終究有一邊得相忍為大局,只有一名候選人能出線成了今日時代力量與民進黨紛爭的原罪。
總結而言,我認為國會中存在關鍵第三黨,對於打破長期以來的藍綠對立局面,以及帶動政黨間良性競爭的壓力有著重要的意義,台灣確實需要有別於藍綠之外能夠有效監督的力量,如此才能避免政治單純成為藍綠人氣消長的循環,然而在選舉制度對小黨先天不利的條件下,時代力量到明年大選之路猶如鋼索,一步一步都要走得格外謹慎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