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深夜狼影》蒲公英:食色性也,荒誕犀利的美食喜劇經典

伊丹十三的《蒲公英》是一部經典的美食電影,不僅拍得令人垂涎三尺、讓觀眾更了解拉麵這道料理,更用食慾對照性慾,映射出社會各階層荒謬卻現實的處境,可謂是大師之作。但這部以女性為主角的電影,卻很難視為一部女性電影。

雍小狼

《蒲公英》美國版海報(圖:Janus Films and the Criterion Collection)

某個暴雨的夜晚,大貨車司機五郎(山崎努飾)開車前往送貨目的地路上,聽同事阿剛(渡邊謙飾)讀著品味拉麵的心法而食指大動,決定臨時停靠路邊小店吃麵解饞。碰巧拉麵店老闆娘蒲公英(宮本信子飾)正受兒時玩伴阿健(安岡力也飾)騷擾,見義勇為的五郎拔刀相助擊退惡黨,並決定協助獨力撫養兒子的蒲公英做出美味的拉麵,振興店內生意。

演而優則導的伊丹十三,身兼文學作者、廣告創意人、插圖畫家及商業設計師等多重身分,才華洋溢。51歲才正式執導第一部長片《葬禮》(お葬式,1984)便已展現才華,榮獲超過30座日本國內電影獎項,廣受好評。但《葬禮》片中引用許多3、40年代好萊塢經典作品畫面,遭受知名影評人蓮實重彥抨擊,因此他從第二部電影《蒲公英》(タンポポ,1985)開始,便全面轉為娛樂導向,擁抱觀眾。喜劇的基調使伊丹十三的電影大受歡迎,通俗題材中同時埋入鋒利的社會觀察、諷刺的黑色幽默、精心設計的鏡頭語言與影像符碼,使其作品在爆笑之外仍有許多可觀之處,經得起時代的淬煉。

《蒲公英》電影劇照(圖:東寶)

《蒲公英》是一部道道地地的美食電影,從食材選用、烹調手法、廚師的職人精神、品味的禮儀與方法論,無一不備,非常完整。在女主角蒲公英不斷嘗試錯誤,精進手藝的過程中,觀眾也一邊上了一堂拉麵概論課,舉凡材料特性、湯頭熬法、麵條性質、佐料搭配、溫度拿捏、服務細節,甚至店內裝潢的功能性,通通都涵蓋到了。看完這部片,彷彿就已學會足夠開設拉麵店的知識,不僅令人再次佩服日本人講究細節的民族性,編導(同出於伊丹十三之手)的細膩度也是可圈可點。除了食物本身之外,拉麵的文化背景也自然地交織在電影之中,例如蒲公英造訪中國人開設的館子偷學湯頭配方,以及「來來軒」這個引用1910年(明治43年)日本拉麵創始店的店名,都展現了日本拉麵受中華料理影響的脈絡;拉麵是市井階級填飽肚子的食物,不餓就不要來吃,剩下太多麵條對店家而言是大不敬,而喝完最後一滴湯頭則是極致的禮讚,這些品味拉麵的細節也都在片中呈現出來,相當面面俱到。

《蒲公英》也是一部向美國西部片類型取材的電影,不是因為主角五郎始終戴著牛仔風格的寬沿帽(連洗澡都不肯拿下),也不僅是因為片中行俠仗義的情節、堅強而沈默的邊緣漢子、英雄之間惺惺相惜的兄弟情誼(bromance)以及闖蕩未知領域的拓荒精神。伊丹十三將西部片裡「憑藉自我努力必能實現心中夢想」的美國夢精神,移植到了女主角蒲公英的奮鬥歷程中;主角五郎在任務完成後瀟灑離去的英姿,更是完美符合了西部片裡荒野一匹狼的孤膽英雄形象。

《蒲公英》電影劇照(圖:東寶)

除了主線故事之外,伊丹十三還在電影中塞入了許許多多的支線情節,包括學習西式餐桌禮儀的假貴婦課程、擺出權威架子實力卻遠遠不如底層員工的老闆、窮到餐風露宿卻從殘羹冷炙中學會品味美食的乞丐團體⋯⋯等。看似與劇情無關,卻從飲食這個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環節,呈現出社會各個階層的眾生百態。其中役所廣司飾演的白衣黑幫分子,一邊浸淫女色一邊大快朵頤,連死在美女懷中之前,都還念念不忘曾經嘗過的珍饈佳餚,完全是「食色性也」的最佳詮釋典範。

受到妻子(宮本信子,本片女主角)娘家經營葬儀社事業的影響,伊丹十三經常在作品中討論死亡。雖然《蒲公英》是一部基調活潑明亮的喜劇,死亡的陰影卻始終纏繞著整部電影:女主角蒲公英是死了丈夫的單親媽媽,役所廣司飾演的白衣男子在街頭槍戰中浴血身亡,其中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在支線劇情中一位垂死邊緣主婦的故事。好不容易趕回家中的丈夫,得知妻子已回天乏術,為了讓妻子保持清醒留在人間,丈夫下令要她做菜,只剩半條命的妻子拖著搖搖晃晃的身軀切菜、起鍋,用生命最後的力氣炒出一盤炒飯,然後斷氣身亡。丈夫含淚要孩子們仔細品嘗媽媽親手做的最後一道料理,看了真不知該為這段夫妻情感動,還是該為女人到死都要做牛做馬的遭遇心痛。

《蒲公英》電影劇照(圖:東寶)

伊丹十三是說故事的高手,他的劇本情節本身已足具魅力,光是文字敘述就相當吸引人,處處都有梗。而他的影像也是精心經營,與原本就很精彩的故事碰撞出更熾烈的火花。例如開場的第一幕戲中,伊丹十三拍攝了正在等待電影開演的戲院,銀幕內外情境相同,交相對照辯證。忽然,白衣男子對著鏡頭大談電影哲學,打破了銀幕內外之間的第四道牆,像是在對觀眾下挑戰書,也表現出導演對電影作品的無比自信。又如白衣男子與女伴在旅館房間一邊尋歡、一邊大啖美食,男子在女伴身上撒胡椒鹽、擠檸檬汁、用乳房沾鮮奶油、將蜂蜜流過雙唇、使泡了酒的活蝦在白皙的肚皮上翻跳,最後二人以口舌互相傳遞蛋黃,直至咬破流出蛋液、達到高潮,這幾個鏡頭的蒙太奇,雖然完全沒有交媾畫面,卻極盡所能挑逗了觀眾的味蕾與性慾。

五郎和阿健在蒲公英店裡起衝突時的長鏡頭調度也十分精彩,先用深景鏡頭拍店內,以前(兩方的手下)、中(五郎)、後(阿健與蒲公英)景的層次營造主角被包圍的危機感;隨後鏡頭推出店外,以中景旁觀打鬥場面,建立店門口的空間感,並製造手下被打飛的效果;最後鏡頭拉近成蒲公英母子特寫,僅用影子描繪打鬥的激烈程度,焦點則是蒲公英母子既害怕又崇拜五郎的眼神。在一氣呵成的長鏡頭裡完成三個別具意義與功能的分鏡,可見導演對鏡頭語言與場面調度的嫻熟掌握。據說伊丹十三曾嚴格指示演員必須照著劇本的台詞演出,一個字都不能增減,對畫面中會拍攝到的所有道具也都嚴格把關(這點跟小津安二郎滿像的),或許就是這樣的要求,才能使他拍出節奏如此精準的畫面吧。

《蒲公英》電影劇照(圖:東寶)

伊丹十三的《蒲公英》是一部經典的美食電影,不僅拍得令人垂涎三尺、讓觀眾更了解拉麵這道料理,更用食慾對照性慾,映射出社會各階層荒謬卻現實的處境,可謂是大師之作。但這部以女性為主角的電影,卻很難視為一部女性電影。

女主角蒲公英在片中原本只是勉強渡日,到最後成功脫胎換骨,成為亮麗的熱門拉麵店老闆,表面看起來是個女性賦權(empower)當自強的故事,其實不然。開拉麵店其實是蒲公英亡夫的夢想,她只是代替死去的先生守住店面而已(守護父權的幽靈),而蒲公英對男性情慾的渴望:尋找第二春,在片中則是早早就被扼殺了。蒲公英雖然努力向上,提升自己的競爭力,但所有提攜她的師長清一色全是男性,蒲公英在學習的過程中是相對被動的。本片或許呈現出女人的強韌、可塑性,以及不亞於男人實力的潛能,但女人的能動性全都是男人賦予的,這或許是那個時代悲哀的現實吧。

《蒲公英》電影劇照(圖:東寶)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