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超A評論》關西企業鼎盛的秘密

在地認同的出現是一個社會文化底蘊深化的最佳明證。日本各地方繁複的歷史文化糾結,激盪出豐富而多樣的文化地景,不只是日本最重要的魅力來源,甚至成為經濟競爭力的重要來源。

王文岳/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助理教授

關西企業的崛起

京都、大阪、神戶向來是台灣觀光客的最愛:充滿歷史感的街道、商業鼎盛的氣氛、西洋摩登的建築,京阪神性格鮮明又完美搭配,使得關西展現出完全不同於東京的魅力。京阪神的魅力不僅於此,大金工業、Panasonic、住友生命、大發工業、竹中工務店、三得利(Suntory)、京瓷(Kyocera)、村田製作所、歐姆龍(OMRON)、任天堂、島津製作所、華歌爾、佐川急便、王將、月桂冠、住友電工、資生堂、川崎重工、UCC、亞瑟士、神戶製鋼所、小林製藥、田邊三菱製藥等世界級企業也都位於京都、大阪與神戶的關西地區,充分反映了江戶時代流傳下來的大阪商人傳統;關西是日本科學研究重鎮,出身京都大學的諾貝爾獎得主為日本之冠;京阪神人文薈萃,英才備出,吸引了大量了外資進駐,宛如美國舊金山灣區融合古典與現代,關西地區具備了知識經濟發展的完美環境,晚近甚至有關西流企業後來居上的看法,關西企業競爭力來源,實有引人一探究竟的興味。

關西企業競爭力之源:創業精神、產學創新與城市分工

江戶時代,出身西部的企業家早已掌控日本經濟的命脈,而這些企業主,不約而同都認為關西的「DNA」是企業成就真正的關鍵。在滋賀縣高島市的伊藤忠商事新人研修訓練合宿中,新入社的社員都必須經歷露營形態的農林畜產活動與街坊拜訪,對於專注海外資源開發與基礎建設的國際大商社而言,這樣的似乎毫無關連的訓練活動,其實是要社員瞭解創業者在滋賀的成長環境,融入伊藤忠商事的近江企業文化。創業者伊藤忠兵衛成長於滋賀縣犬上郡豐鄉村,在學習經營的過程中,瞭解到近江特產的麻布必須到達九州才能具有的市場價值,因此,伊藤忠商事一直到今天,仍然要求新入社的社員必須進行初級產業與街頭販售的體驗,瞭解創業者追求買方、賣方、社會三贏的態度,即使社員日後派駐世界各地,仍然不會忘記忠兵衛的「近江商魂」。

在日本人心目中,斗笠、蓑衣與扁擔是近江商人的形象。許多近江商人後來也成了江戶、大阪和京都的大商人。松下幸之助,堤義明等著名企業家均為近江商人的後代。(nakaeshogo.com/)

關西商人這種重視創業初衷的態度,充分體現在松下幸之助(創立松下電器的傳奇經營者)、小林一三(阪急電鐵前身箕面有馬電鐵創立者)、武田長兵衛(武田藥品創立者)、鳥井信治郎(日本洋酒傳奇Suntory前身鳥井商店創立人)、安藤百福(日清食品集團創業者)、野村德七(野村證券創立者)等知名企業主身上。在這些創業者不同的創業經歷中,共同點就是鄉土精神、保持開放、積極創新。以專治日本經濟史的大阪大學教授宮本又郎即認為大阪這種兼容天下的經濟都市精神,源自於豐臣秀吉建造大阪城的壯舉所帶動的商業發展盛況。

「重視商譽與相信市場原理」,這種大阪所蘊生的商業文化,成為「大阪商人」在鄙視金錢的武士文化下持續成長的反骨精神。這樣的批判精神與反權威主義,仍然延續至今天。大金空調的會長井上礼之即認為企業經營就像關西腔一樣,必須否定業界的常識,突破市場調查與專家意見譜織成的迷障,因為「常識、成功經驗、專家的知識都是建立在『過去』」,大金違反業界常識逆向投入高端空調而獲得大成功的戰略,就是打破空調是夕陽產業的實例。

位於大阪的伊藤忠商事大阪本社。(By Kansai explorer wikimedia.org/)

但大阪的經濟發展並非一帆風順,在1970年代的大阪萬國博覽會以後,沈迷於自身商業成就而忽視中部地方汽車工業帶動的經濟結構轉變與東京的崛起,亦曾使得大阪面對人口減少與企業外移的窘境。而大阪浴火重生的基礎,建立在關西人才輩出的基礎上,移動能力與環境適應力則是關西人才競爭力最大來源。最明顯的反映在關西精英企業人才的教育發展上:

第一、大阪精英企業人才的就學路徑,往往經歷關西的知名高中、京都的大學與東京的工作資歷。關西知名的「關關同立」(關西大學、關西學院大學、同志社大學、立命館大學)畢業生,約四成在畢業後前往東京的企業發展,相對於東京學生多數終其一生待在東京一地,關西企業人才的成長路徑更容易造就具有移動能力與環境適應力的個人特質。

其次,關西高等教育發展鼎盛,在舊帝大時代(北海道大學、東北大學、東京大學、名古屋大學、京都大學、大阪大學、九州大學)近畿地方的錄取者就是關東地方的2.4倍以上。而在今日入學競爭激烈的「難關大學」中,關西的京大、阪大、神戶大學足以與關東的東大、一橋、東京工業大學分庭抗禮。關西並沒有像早稻田與慶應義墊這樣全方位發展的私立大學,關西的大阪市立大學、大阪府立大學、京都工藝大學與關關同立等私大的競爭優勢乃建立在辦學特色的發展上:同志社大學專注在國際取向的學部發展,阪大與關西大學則密切合作。而關西地區國立與私立大學的分工,透過各種以校、院、系為單位同窗會組織建立綿密的人脈關係,成為關西學子進入企業的重要憑藉。

關西知名的「關關同立」係指:「關」西大學、「關」西學院大學、「同」志社大學、「立」命館大學。(http://www.takeda.tv)

最後,產學合作密切,京都大學、大阪大學與企業間的研究開發成為關西企業創新的重要基礎。政府推動的關西創新國際戰略總合特區,個別計畫的組成都有企業、大學與研究所的聯盟組織;關西企業亦大量委託大學進行企業所需的人材培育,譬如日本電產的永守重信會長就將個人資產100億日元委託予京都學園大學成立工學部,推動雙方之間的合作。大日本住友製藥、小野藥品工業與京都大學的醫藥研發,都使關西的產學研究具有高度的商業價值。而奠定在此一基礎之上的學術研發,才能有堅實的成果,京都大學的iPS細胞研究而得到諾貝爾獎的山中伸弥教授帶動的人體細胞研究,對關西製藥工業的發展具有長足的效應。

京都、大阪、神戶的企業群集與科研能力卓越的條件下,近年已經成為全球企業尋求投資與合作的重要選擇對象。京都在油電車、生技與基礎科學研發展的領先地位,已經建立起IT企業、創投群聚的生態圈。神戶充滿國際情調的居住環境,成為國際專業人士關西生活的優質選擇,雀巢、P&G、禮來藥廠、亞瑟士、UCC等國際企業均設立於此。京都與神戶與大阪的商業機制分工明確,為全球企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經營環境。

神戶充滿國際情調的居住環境,成為國際專業人士關西生活的優質選擇。(By 663highland wikimedia.org/)

在地經濟的反思

自1990年代以來,隨著區域化的推進與經濟整合的盛行,政治國界出現了鬆動的現象,著名的英國社會學社家 Bob Jessop 主張全球化推進的結果,可能造成主權向上交給歐盟之類的「超國組織」(supranational organization),或是讓地方政府在國際上獲得更高政治自主權的「雙趨現象」,這種因應全球化所出現的政治權力流動,反而出現了一種以地方文化為基底,強調地方認同的經濟現象。

Bob Jessop 主張在研究途徑上,這種現象是一種摻有認同因素的「文化政治經濟學」(cultural political economy),也有學者提出魁北克、蘇格蘭與巴賽隆納的經濟形式可稱之為「以社群為本的經濟」(community-based economy),而在台灣比較常見的說法則是通俗卻比較難以定義的「地方經濟」,或是晚近流行的「在地經濟」(local economy)。

台灣晚近注重「以社群為本的經濟」,還是強調地方特色的「在地經濟」並非單純來自於語義學上的興味,而是與行政區重劃以後興起的五都行政結構相關;在政治經濟資源重分配所造成的社會文化重構,各種在地認同的多層次、多渠道展演,也使得台灣在地社群的建構逐漸開展。在較早的「天龍國」論述,晚近的各地早餐文化,眾聲喧嘩地反映出多元社會的思考活力。

事實上,在地認同的出現是一個社會文化底蘊深化的最佳明證。日本各地方繁複的歷史文化糾結,激盪出豐富而多樣的文化地景,不只是日本最重要的魅力來源,甚至成為經濟競爭力的重要來源。如果依此所見,台灣網路流行的「天龍國」、「台南國」等文化符碼爭辯未必只是小學知識,或許大爭大鳴更有助於發展堅靭的政經實力。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