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無以酩狀》Highball:《咖啡.愛情》誰在跟你喝咖啡來著?

沒有人回得去。一如忠實呈現的社會,沒有完人也沒有英雄,有的只是投機的與鄉愿的,看熱鬧的與怯事的。所以最後沒有轟轟烈烈,沒有百轉千折,沒有修成正果;一個人孤獨的境態從來不會因為忙碌疲憊、錦衣玉食、溫柔纏蜷而消失,只會在周遭喧騰裡更顯落寞。

縮梭

每年出品一部電影的伍迪.艾倫在《咖啡.愛情(Café Society)》裡,以一個盼能透過好萊塢著名經紀人舅舅出頭的布朗克斯猶太少年為視角,鏡頭穿梭於1930年代的宴會杯觥之中。華麗盛宴與衣著光鮮底下全是與眾人無異的愛欲尋常,曾經鄙夷的對象最後變成自己現在的模樣。

《咖啡.愛情》裡出現的百威啤酒還特地複刻30、40年代的瓶標。(圖:FilmNation)

絲毫不意外的劇情發展,偶爾幾處令人莞爾的舉動對白。奢華如殿的夜店俱樂部裡,人們流連於言不及義的酩酊對談,翻模般的笑容複製貼上沒有人真的聽誰在說話;男女主角跨進紙醉金迷後就再也回不去當初那個喝著幾瓶啤酒的小酒館單純交換彼此的心思。

沒有人回得去。像男主角巴比誤入歧途的黑幫哥哥,即使帶著悔意,而犯行仍舊無法抹滅;一如忠實呈現的社會,沒有完人也沒有英雄,有的只是投機的與鄉愿的,看熱鬧的與怯事的。所以最後沒有轟轟烈烈,沒有百轉千折,沒有修成正果;一個人孤獨的境態從來不會因為忙碌疲憊、錦衣玉食、溫柔纏蜷而消失,只會在周遭喧騰裡更顯落寞。

開頭的影視名流聚會上,伍迪.艾倫旁白描述賓客們手上拿著幾乎飲盡的「高球調酒(Highball)」,很快地再反覆斟滿續杯,就像這個講究速成的時代。

著名飲品雜誌imbibe提供的三款精緻Highball調酒。(圖:imbibe.com)

高球原來指的是威士忌加蘇打水,後來被衍伸成一款基酒加上調配飲料(Mixer)的統稱;舉凡琴湯尼(Gin Tonic)、自由古巴(Cuba Libre),皆可被視為高球調酒,簡單快速方便,一方面能品嚐基酒風味,經過調製稀釋後也不致於因為酒精負擔過重。

「高球」一詞出現於1890年代的美國,目前最早紀錄該款調酒酒譜與對應名稱是1895年由俄亥俄州辛辛那提的柏奈特之家(Burnet House)旅館調酒師-克里斯多福.拉洛爾(Christopher Lawlor)編纂的《The Mixicologist》中,詳述其作法為:將氣泡水倒入盛有一顆冰塊的窄啤酒杯內距杯口一吋處,再注入約22毫升的白蘭地(Brandy)或威士忌(Whiskey)漂浮上層。同一本書內,也提及一杯「白蘭地蘇打(Brandy and Soda)」先將45毫升白蘭地倒入裝有2至3顆冰塊的高長杯裡再加上一瓶蘇打水;隔頁的另一款「醉漢(Splificator,愛爾蘭語俗稱)」,則是相同方式改用威士忌再加上德國愛寶琳氣泡水(Apollinaris Water)。

愛爾蘭慣稱一杯威士忌為「麥球(Ball Of Malt)」,因此有人推測用高長杯裝的威士忌便是高球最初取名由來(電影裡男主角巴比多次飲用威士忌也是使用高長杯裝)。

1895年(上)Christopher Lawlor提到的Splificator酒譜,1900年Harry Johnson提到的Highball酒譜(下)。(圖:EUVS Vintage Cocktail Books)

隨後於1900年,哈利.強森(Harry Johnson)在著作《Bartender's Manual》亦詳盡介紹「高球」的調製方式:將2至3塊晶瑩透明的冰塊與50毫升左右蘇格蘭威士忌(Scotch Whisky)裝進高長杯內,再注滿冰涼氣泡泉水,並且可依顧客喜好替換基酒為其它威士忌、琴酒(Gin)、白蘭地。1934年,紐約調酒師派翠克.加文達夫(Patrick Gavin Duffy)於自身著作《The Official Mixer's Manual》說明:高球是其最喜愛也認為能在美國酒吧界佔有一席之地的調酒,並致信予《紐約時報》闡述1927年10月一篇關於高球起源自波士頓的亞當之家(Adams House)報導毫無根據;真正的由來應當是1894年春天時,店裡一名演員客人-愛德華二世.雷利夫(Edward J. Ratcliffe)自英格蘭帶到美國。

2003年,美國資深調酒師作家-格瑞.雷根(Gary Regan)於2003年出版的《The Joy of Mixology》提到高球指的是舊鐵路系統裡,當火車得以高速通過時便將球狀標示舉高,是故代稱「高球」調製的簡單快速。

高球這樣的調酒概念源於英國,自從1767年英國碳酸水出現,後而1792年汽水品牌舒味思(Schweppes)遷至倫敦;隨著氣泡飲料易於取得,富人們喝著白蘭地加氣泡水,民眾則是用威士忌混上蘇打水。1830年代,碳酸水引進美國便很快地襲捲餐館酒吧,應用在調酒中的高球更是引領風潮;容量在240至300毫升間的高長杯因此常被慣稱為高球杯。如今,各式各樣的高球調酒多元,德國調酒師約爾格.梅爾(Jörg Meyer)甚至在漢堡開設一間只提供高球調酒的酒吧「The Boilerman Bar」,酒單上琳瑯滿目的高球調酒不僅經典更有獨特變化選擇。

提供相當多款Highball調酒的「The Boilerman Bar」。(圖:The Boilerman Bar)

美國禁酒令(Prohibition,1920﹣1933年)結束後的那段時間,與電影片名相同「社群咖啡館(Café Society)」建於1938年紐約市;演奏時興的爵士樂,飲之不竭的調酒和香檳,雖然名叫咖啡館卻沒有人在喝咖啡。

電影片名翻譯絲毫不夠貼切,到底是誰在喝咖啡?那個時空背景的咖啡酒館裡,微醺與音樂才是真的,歡場裡的真愛反倒令人存疑;不如幾杯「Higball」飲落下去。

(自由評論網提醒您,未成年請勿飲酒,酒後請勿開車,飲酒過量,有害健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