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無以酩狀》Colonial:《十年》信念的堅持從來都不是一條康莊大道

內容配方幾乎相同的「殖民」與「殖民地」到底是只有名稱不同,馬丁尼的做法選擇最後卻呈現出不同的風貌各自的滋味。既然選擇了這道信念,唯有勇敢面對,即使遍體鱗傷也要走完這條路。

縮梭

內容涉及香港民主、人權、言論自由遭受威脅現況,另外還包含港獨自決等政治議題而被中國全面封殺的電影《十年(Ten Years)》,預言般的想像敘事關於數年後的香港。被操弄的香港國安政策、世界毀壞的速度大過於進步、廣東話被普通話取代、以自焚抗爭體制的人、高壓統治迫害人民的生活;五段各自獨立的電影瀰漫無能為力的哀戚,微薄力道終究難以反抗惡意撻伐與時代洪流。

《十年:自焚者》:「維持我意志的,不是仇恨,是希望。」。(圖:佳映娛樂)

1842年中國第一次鴉片戰爭遭英國擊敗,翌年簽訂《南京條約》將香港割讓給英國成為殖民地,二戰期間被日軍佔領三年餘後重歸英國管轄。1997年依《中英聯合聲明》,香港主權移交給中國,實施一國兩制,聲明香港除外交與國防以外事務皆能享有高度自治。至今近廿年過去,中國政府種種作為包括類似洗腦般的教育課綱,2014年令民眾擔心一國兩制名存實亡的中國官方《一國兩制白皮書》,訴求自由民主的佔中與雨傘運動開展。

曾經淪為英屬殖民地(Colony)的香港,曾經許諾的自由如今被變相地剝奪。觀影者看著那些直言不諱的畫面,傷感於片中主角們遭遇,也應當思索身處的現下。我們以為能在困境中抉擇的命運到頭來不過身為別人賣弄的一步棋;勉力想保留的一絲信念最後不敵洪流變遷。你為人們捍衛的自由民主換來臉上被砸的蛋液,然後還遞過紙巾給那個施暴者卻也同樣任人擺佈的市井小民。

《十年:本地蛋》:「連《叮噹》都禁,傻的嗎?」。(圖:佳映娛樂)

一如電影裡說的:「這十幾年來我們學到最多的是陰謀論,而失去最多的是信任」,我們究竟是身不由己還是自己樂在其中?

1914年,芝加哥黑石酒店(Blackstone Hotel)瑞士籍調酒師﹣雅克斯.斯特勞布(Jacques Straub)於著作《Drinks》提到「殖民(Colonial)」,以等比例老湯姆琴酒(Old Tom Gin)與葡萄柚汁加上半份量黑櫻桃蒸餾酒(Maraschino)搖製,且標註這杯調酒另外一個名稱-「磨坊主人(Miller)」;這份酒譜與1934年《My New Cocktail Book》二版裡紀錄的「殖民」皆使用湯姆琴酒且配方比例相同。

以Plymouth Gin調製的「Colonial」。(圖:La Petite Chambre 小房間)

美國禁酒令時期(Prohibition,1920﹣1933年),位於南佛羅里達僻遠的基韋斯特島吸引許多美國人前往飲酒買醉,當中著名便是以「邋遢喬三明治」聞名的「邋遢喬酒吧(Sloppy Joe’s Bar)」;據說海明威在搬離此處前還扛了「邋遢喬酒吧」小便斗回家當紀念。這間酒吧從「銀拖鞋(The Silver Slipper)」更名成「邋遢喬」是源於古巴哈瓦那的一間「邋遢喬酒吧」,該酒吧是由西班牙前往哈瓦那謀生,人稱「邋遢喬」的喬許.阿貝爾.歐特羅(José Abealy Otero)所創立。

1932年由邋遢喬編纂的《Sloppy Joe’s Cocktails Manual》也曾記載過「殖民」酒譜,以三分之二甜苦艾酒(Sweet Vermouth)、三分之一皮恭苦橙開胃酒(Amer Picon)、少量庫拉索柑橘酒(Curaçao)和安格仕苦精(Angostura Bitter)、一茶匙砂糖,與冰塊裝盛於飾有水果與薄荷的短杯之中。是為「殖民」這杯調酒較與眾不同的做法。

基韋斯特的「邋遢喬酒吧(Sloppy Joe’s Bar)」。(圖:La Petite comedywire.com)

哈利.克拉多克(Harry Craddock)在1930年發行的《The Savoy Cocktail Book》「殖民」酒譜,是以辛口琴酒(Dry Gin)與葡萄柚汁二比一的比例加上少量黑櫻桃蒸餾酒搖製。1931年出版的《Old Waldorf Bar Days》則是紀錄「殖民」酒譜為:普利茅斯琴酒(Plymouth Gin)與紅卡里薩亞(Calisaya,源自西班牙的苦味奎寧藥草酒)二比一的比例加上少量柑橘苦精(Orange Bitter)冰鎮攪拌。

另一杯酒譜與「殖民」近乎相同的「殖民地(Colony)」則是發源於禁酒令時期一間位於紐約的私密酒吧「Colony」,其首席調酒師馬可.哈特姆(Marco Hattem)所創;以1.5盎司琴酒、0.75盎司葡萄柚汁、0.25盎司黑櫻桃蒸餾酒搖製。然而這間酒吧更為人知的,是馬可利用升降電梯收納藏酒以躲避禁酒官員查緝;以及提供「007系列電影」製作人﹣艾伯特.布洛克里(Albert Broccoli)在電影台詞裡,關於馬丁尼(Martini)「用搖的,不要攪拌(shaken, not stirred)」靈感概念。最早使用搖盪方式製作的馬丁尼被紀錄於1900年,哈利.強森(Harry Johnson)著作《Bartender’s Manual》中,使用等比例老湯姆琴酒與苦艾酒(Vermouth)、少量柑橘苦精調製,並稱之為「布拉德福德馬丁尼(Bradford à la Martini )」。

曾經的殖民地,現在如何走出屬於自己的路;過去的依附,現在怎麼邁向獨立自主?

內容配方幾乎相同的「殖民」與「殖民地」到底是只有名稱不同,馬丁尼的做法選擇最後卻呈現出不同的風貌各自的滋味。既然選擇了這道信念,唯有勇敢面對,即使遍體鱗傷也要走完這條路。

(自由評論網提醒您,未成年請勿飲酒,酒後請勿開車,飲酒過量,有害健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