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無以酩狀》Santiago:《我出去一下》不是所有提問都有正解

一路的提問追尋,最後的答案若有似無;在暴雨泥濘裡,在壯闊風景間,在邂逅錯肩中。如果你想啟程,就得一個人上路;然而抵達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己從來不孤獨。

縮梭

改編自德國同名小說的電影《我出去一下(Ich bin dann mal weg,英譯:I’m Off Then)》,描述原著作者哈沛.科可林(Hape Kerkeling)親身經歴;除了拼命工作以外就沒有任何步出家門的活動可言,直到過勞昏倒被迫居家休養,才開始思考檢視自己大半人生,最後毅然踏上800公里的聖雅各古道(El Camino de Santiago)朝聖之旅。

《我出去一下》是一趟毅然踏上800公里卻不曉得能不能完成的聖雅各古道朝聖之旅。(圖:UFA Cinema)

「我出去一下」,代表著男主角哈沛看似隨意灑脫其實卻絲毫不明白這趟滌罪與追尋旅程會如何艱辛,任由造化擺佈;原本計劃徒步但是腳底起水泡就改搭車代步,不住教堂青年旅舍只考慮旅館套房。有人為了信仰上路,有人為了贖罪邁步,大半數的人也許就是為了證明自己可以,也許就僅僅是為了一趟漫長旅程。看似用宗教題材支撐架構,最後把遭遇的人事物呼應到萬物自有安排;師法生活裡的一切喜怒哀樂、愛恨嗔痴,珍惜當下也學習反省。

哈沛逐日透過書寫來跟自己對話,最後仍然需要一個人能夠互相應答;一個人能夠走得既快又自由,結伴才能走得持久更遠。

聖雅各古道終點在西班牙聖地牙哥(Santiago)康波斯特拉古城,而聖地牙哥於西班牙文指的便是希伯來語中,第一位被刺殉道的耶穌十二門徒之一-聖雅各(St Jacobo);因為其遺骨葬於西班牙聖地牙哥,被稱作西班牙、朝聖者、騎士們的守護聖人。一些在16、17世紀曾被西班牙佔領的地區便因此命名為聖地牙哥;包括智利首都、古巴第二大城與重要海港,甚至台灣三貂角也是源自聖地牙哥漢語音譯,當時還興建台灣有史以來第一座教堂-諸聖堂(現已無遺跡可循)。

聖雅各古道終點﹣西班牙聖地牙哥康波斯特拉古城。(圖:freshdesignpedia.com)

倫敦薩伏伊酒店調酒師哈利.克拉多克(Harry Craddock)在1930年發行的《The SavoyCocktail Book》酒譜率先收錄這款推測在禁酒令(Prohibition,1920﹣1933年)前就出現的調酒-「聖地牙哥(Santiago)」;以60盎司百加得蘭姆酒(Bacardi Rum)、各1茶匙左右的紅石榴糖漿(Grenadine)與檸檬汁搖盪調製。1931年合併經營的紐約「華爾道夫.阿斯托里亞酒店(Waldorf Astoria Hotel)」,同年由酒店調酒師艾伯特.史蒂文.克羅克(Albert Stevens Crockett)整理編撰《Old Waldorf Bar Days》裡的「聖地牙哥」,變動為各半的百加得蘭姆酒與柳橙汁,紅石榴糖漿僅為調色不須添加太多。

以蘭姆酒調製的「Santiago」。(圖:La Petite Chambre小房間)

到了1935年,「波士頓先生(Mr.Boston)」酒廠的李奧.卡頓(Leo Cotton)與喬瑟夫.迪索托(Joseph DeSoto)合著出版《Old Mr. Boston DeLuxe Official Bartender's Guide》,將Savoy版本的「聖地牙哥」改為使用酒精濃度75.5﹪ABV蘭姆酒(Rum)並以攪拌法調製;一路改版到2012年《Mr. Boston Official Bartender's Guide》,以1.5盎司淡蘭姆酒(Light Rum)、1盎司萊姆汁、各0.5盎司糖水與紅石榴糖漿,換成用搖盪法調製。

至於「聖地牙哥」調酒的由來,根據1951年傑克.陶森(Jack Townsend)及湯姆.摩爾.麥克布萊德(Tom Moore McBride)共同編撰的《The Bartender’s Book》提及,禁酒令時期剛開始就出走至古巴哈瓦那的美國調酒師艾迪.沃奇(Eddie Woelke)認為「百加得調酒(Bacardi Cocktail)」加上紅石榴糖漿就成了「聖地牙哥」。

最早的「百加得調酒」紀錄於1910年,紐約百老匯調酒師雅各亞伯拉罕.葛洛豪斯寇(Jacob Abraham Grohusko)寫成的《Jack's Manual》,不過當時這位雅各將酒譜內容裡的「Bacardi」誤植成「Bagardie」,且配方為:1盎司百加得蘭姆酒、各半盎司的義式與法式苦艾酒(Italian﹠French Vermouth)拌攪冰鎮。

1917年美國首位黑人調酒師-湯姆.布拉克(Tom Bullock)出版《The Ideal Bartender》提到的「百加得調酒」,以百加得蘭姆酒和紅石榴糖漿二比一的比例搖調;同年,紐約沃利克飯店(Hotel Wallick)調酒師雨果.安司林(Hugo Ensslin)再版的《Recipes for Mixed Drinks》增錄以1杯份量百加得蘭姆酒和半顆萊姆汁加上少量糖水的「百加得調酒」。芝加哥黑石酒店(Blackstone Hotel)瑞士籍調酒師雅克斯.斯特勞布(Jacques Straub)於1920年再版的《Drinks》,當中「百加得調酒」為三分之四盎司百加得蘭姆酒、二分之一盎司紅石榴糖漿、四分之三盎司萊姆汁搖製。

「百加得調酒」不論是否添加紅石榴糖漿都其來有自,唯一關鍵便是百加得蘭姆酒。1838年來自西班牙的百加得家族於古巴聖地牙哥設廠蒸餾生產蘭姆酒,1862年正式成立公司;1936年更與酒吧餐館打官司,勝訴調製「百加得調酒」只能使用百加得蘭姆酒。1959年古巴革命勝利,為了拒絕酒廠被收歸國有,百加得家族遷至波多黎各,古巴政府便下令嚴禁百加得蘭姆酒販售進口,轉而投資1878年成立的蘭姆酒品牌-「哈瓦那俱樂部(Havana Club)」。

至此,現今的「聖地牙哥」調酒大多代表的是不指定百加得蘭姆酒調製的「百加得調酒」。至於象徵聖雅各的代表物﹣扇貝,一說是源於聖雅各遺體在運送途中落海,卻奇蹟似被扇貝們包覆無損地沖上岸;另一說則是一位年輕新郎騎馬看見岸邊載著聖雅各遺體的無人船,馬受驚躍入海裡,最後竟然毫髮無傷地被扇貝群連人帶馬救上岸。貝殼同時也因為其扇型紋路,隱喻四面八方前往同一處的朝聖信眾們;更實用的部份是扇貝能夠用以舀水或裝盛食物。

聖雅各古道引路的扇貝標誌。(圖:freshdesignpedia.com)

這一路的提問追尋,最後的答案若有似無;在暴雨泥濘裡,在壯闊風景間,在邂逅錯肩中。如果你想啟程,就得一個人上路;然而抵達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己從來不孤獨。繁星或許無法指引我們就此拋棄一切前往聖雅各古道,但是我們仍舊可以為自己點上一杯「聖地牙哥」試圖探問一個無解的人生課題。

(自由評論網提醒您,未成年請勿飲酒,酒後請勿開車,飲酒過量,有害健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