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開講》讓教育成為澎湖花嶼的光

◎賴瑩蓉

最近的熱門新聞內容中有一段醒目的文字:「雙方的父親都是執業醫師,為了栽培兒子,在他們讀高中以前就送出國念書,他們是人生勝利組。」

幾天前報紙也有一則不起眼的地方新聞:「澎湖花嶼島有一對夫妻,晚間相偕到潮間帶分頭撿拾螺貝貼補家用,越南籍的妻子撿完回家不見丈夫回來,後來才知道丈夫的腳卡進礁石縫中,活生生遭漲潮後達177公分高的潮水溺斃。」

澎湖花嶼孩子的宿命,在小學畢業之後必須離開故鄉到有國中的地方繼續升學。(資料照,記者劉禹慶攝)

後來我還聽說,這一對花嶼夫妻的兩個小孩,在馬公的國中讀8年級和9年級。他們經常哭著思念父親、擔心越南籍的母親;甚至拒絕捐款、怕被瞧不起。

澎湖花嶼孩子的宿命,在小學畢業之後必須離開故鄉到有國中的地方繼續升學。同樣是離鄉就學,他們不是小留學生,是偏遠地區,家庭經濟屬於相對弱勢的孩子。

租屋加上想家、生活適應、學業適應,不但是家庭顯著的經濟壓力,更是孩子心靈沈重的負擔。故鄉失去孩子,孩子也忘記故鄉。

許多的實證研究已經顯示,偏鄉孩子的學業成就顯著不如城市的孩子,因為,他們早就輸在環境的不平等上。除了成績落敗,這些幼年就離家的孩子們,因對故里不夠熟悉,也普遍在感情上疏離了故鄉。

在澎湖土生土長的政大教育系鄭同僚教授,利用兩年的時間走訪母土的離島偏鄉,他有了幫偏鄉建構新教育制度的夢想。

在澎湖土生土長的政大教育系鄭同僚(見圖)教授,利用兩年的時間走訪母土的離島偏鄉,並建構新教育制度。(資料照,記者陳志曲攝)

他希望偏鄉的孩子在國小畢業後,還能安心的留在原鄉原校,不再需要忍受到外地當二流的學生。透過社區共學的方式,除了能建立和社區深刻的情感,也能發展出因學習而來的穩固自信。

鄭教授說服了教育部讓政大的團隊從今年8月起在花嶼國小開始實施混齡教學。利用網路資源,不因離開都市太遠而降低教育品質。善用網路,一邊帶領學生學得最好最新的知識,一方面發展本土課程,讓孩子親近自己的生活土地與文化。

同時,教育部會補助中學教師人力,進入現場協助籌備辦理國中。花嶼只有8個小孩,政大的團隊今年先做混齡教學,明年開始國中部成立。成為既能發展在地特色教育,又能符合主要學科能力的教育。

所有的偏鄉島嶼文化,都是台灣美麗的珍貴資產。(資料照,記者劉禹慶攝)

所有的偏鄉島嶼文化,都是台灣美麗的珍貴資產。我們應該透過教育制度的更新,把孩子留在故鄉,讓他們在自己的土地上,認識山水,聆聽自己祖先的故事,發展自己的自信,再離開故鄉就學或就業。

偏鄉島嶼陸陸續續的廢校,是很殘酷的文化終結,希望能為澎湖的離島留住一座學校,那是許多人的記憶,也是島嶼文化的氣脈。我們一起期待讓教育的夢、成為島嶼的光。

(國小教師)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