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總統大選形勢詭譎,還未正式登記,執政黨提名人即被換人傳言纏身,綠營參選人的民調則史無前例居於大幅領先優勢,而半路殺出的第三方參選人雖然來勢洶洶,卻似乎無法撼動大局。這場選戰的結局幾乎已經預知。而另一個可以預知的結果,乃是勝選者在短暫的喜悅後,必須立刻承擔起挽救崩壞台灣的重責大任。
當前台灣百病叢生,民眾信心低落,振興經濟與年金改革應為當務之急,將測試新執政者的施政願景與能力。於經濟方面,台灣地狹人稠,自然資源亦不豐厚,當年得以脫貧茁壯,並帶動民生富庶,教育普及,文化提升,以及民主改革與本土化的深化,經濟成長居功厥偉。易言之,當年國人共同打造的經濟奇蹟,乃是形塑台灣成為一個富而好禮,民主而獨立國家的基礎。但是,今天台灣經濟卻在崩毀之中,並非國人好逸惡勞,癥結在於第一波飛躍成長後,台灣面臨了開發中國家經濟起飛後的共同問題:勞工、土地等要素價格大幅調升,使經濟發展陷入瓶頸。此時可以選擇外移,尋找替代性的生產基地,或者走向研發創新的轉型之路。不幸的,當時中國剛打開鐵幕,變相實施資本主義,釋出大量低廉勞力與政策優惠,誘使台商紛紛關廠西遷,形成「台灣接單、中國生產」三角貿易型態,造成了之後二十年的假性繁榮:GDP成長,但勞工薪資倒退。而今,中國經濟崛起,紅色供應鏈來襲,台商面臨被取代的危機。至此連假性繁榮亦不可得,今年出口連續兩位數衰退,景氣亮起藍燈,股市重挫,GDP預估值一再下修,恐難保一,經濟一片淒風苦雨。
其實,台灣經濟不但出現結構偏差,民眾與企業更失去信心,導致投資不足、消費低迷。超額儲蓄創新高,但資金卻連二十季外流,累計逾二千億美元,可見台灣不缺資金,問題在於民眾與企業就是不願消費與投資。而外資來台投資新創產業,亦逐年降低,顯見成為中國邊陲的台灣對外資已缺乏吸引力。因此振興台灣經濟之道,首先在於擺脫中國影響,以新思維發展產業,避免與之進行量與規模的對決,不要讓我企業與中國企業的競爭變成「一家公司vs.一個國家」。換言之,我若發展大規模生產、勞力與資本密集的產業,將難以對抗國家支撐的紅色供應鏈。台灣由於人力素質良好,多元化與自由的環境,適合量身訂做的精緻產業,以及前瞻性的綠能、生技與網路科技。如此可擺脫中國的惡性競爭,更能與世界新產業趨勢接軌,走上一條產業永續發展的道路。
年金涉及世代分配正義,目前我軍公教及勞保等年金潛藏債務已逼近十八兆元,若不即時改革,國家財政勢必破產,引爆社會動盪。事實上,軍職人員退撫在二○一一年、教職人員在去年已入不敷出,公務員退撫收支今年將出現差短。年金除了潛藏債務龐大,不同年金更存在不平等現象。軍公教所得替代率之優渥,堪與破產的希臘相比擬,財政部長張盛和日前自承其夫人退休後比上班領得更多。相對的,勞工的退休年金頂多只能在生存線掙扎,幾乎不足以安度退休生活。所以改革年金第一要務,乃是消除不同職業別的差異。尤其,年金是養老,不是享受,不應存在上班族與軍公教退休的懸殊待遇。再者,退休年齡或申領退休金年齡應該提高、延後,否則以目前醫學之發達,很可能工作二十五年,卻要納稅人供養三十年。另外,年金費率應予提高,目前軍公教退撫提撥費率十二%,若能提高為十五%,每年可挹注一百五十億元,可立即改善年金財務窘境。換言之,掌握多繳、少領、慢領,與平等化的原則,才能徹底解決年金問題。
馬英九總統眼高手低,無力改革,卻喜歡空喊口號,奢言追求歷史定位;未來的總統應以此為鑑,不畫大餅,務實推動施政,著重經濟與年金議題,才能重塑台灣奇蹟。挽救經濟與年金檢驗執政者的能力與決心,若能完成這兩項重大變革,必可帶領台灣脫出困局,得到人民最高評價。這才是執政者應該追尋的歷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