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成本決定薪資的幻覺

評洪秀柱「政府減稅,企業加薪」的政策

◎ 林維熊

最近中國國民黨總統候選人洪秀柱提出「政府減稅,企業加薪」的政策,在奇摩的投票網站贏得最高贊同票。此議題攸關台灣中產階級的未來,內容橫跨管理與經濟兩個專業領域,需仔細爬梳。

國民黨這個政策的背後經濟邏輯是:員工薪水是企業的重要成本項目,若政府以減稅來降低企業的加薪成本,則台灣中產階級的薪水就可以往上提升。洪秀柱提出這個政策的經濟邏輯犯了一個嚴重錯誤 ─「成本決定薪資的幻覺」,她的政策根本是不可行。

薪資水準是由勞動市場供需力量所決定,對勞動的需求又是衍伸自產品市場的需求,所以一家企業無法替員工加薪的源頭,在於消費者對它的產品相對需求下降。企業營收下降,當然就沒有財力替員工加薪及各種生產因素加價。所以正確的經濟邏輯是:需求強弱決定薪資高低;而非一家企業的成本決定薪資水準。為何消費者對某一家企業的產品服務相對需求減弱?這又來自這家企業在產品市場的相對競爭力衰退所導致。洪秀柱降稅提薪的策略,完全沒有抓到台灣薪資倒退的真正原因。她的經濟處理能力,跟馬英九「政府挺企業,企業挺人民」沒有兩樣。

當前台灣薪資倒退至18年前水準,最重要的原因是兩岸經濟統一的結果。20多年前,當台灣勞動市場與中國勞動市場透過台商大舉投資中國,兩岸勞動市場就不再是各自獨立運作的勞動市場。台商大舉投資中國的直接效力是,降低對台灣員工的需求,卻會增加對中國員工的需求。運作20多年下來,中國員工薪水大幅度上升,台灣員工薪水大幅度倒退至18年前水準,這是兩個勞動市場透過台商投資而整合的必然結果。因此,當洪秀柱高舉統一意識型態旗幟,高呼台灣不能放棄中國市場,若她果真當選總統,台灣中產階級的薪水只會繼續倒退。

回到管理的角度來看,這又牽涉到台商過去 20多年來的企業策略失誤。策略大師波特曾說過,企業的競爭力成長來自:企業隨母國經濟環境變化,持續不斷投資及管理運作的長期學習結果。1980年代末期,台灣經濟環境隨著經濟成長大幅度改變,工資逐步上漲、政治民主化、勞工與環保運動風起雲湧。這正是台灣企業轉型的最大推動力,台灣企業主應該在這一段轉型期,逐步學習如何管理高工資員工及高環保要求的經營環境,以創造出更高的產品與服務價值。這種企業成長的學習不是一蹴可及。可惜,在那一段期間,中國時報、聯合報等統派媒體,結合統派政客與學者,不斷批評台灣經濟環境轉型,指其為台灣投資環境惡化,誤導台灣企業轉而投資中國。這就是策略理論所說的台商錯過了轉型的「機會之窗」。在台商投資中國初期,我就已經在課堂上預測台商西進中國策略是一場兩種可能結果都必輸的策略。如果中國經濟垮了,台商也會被拖下水;如果中國經濟起來,波特的五力分析所指出的被替代效果,台商也難逃被殲滅的命運。

政府失能及企業策略失誤,就是台灣受薪階級薪水倒退的兩大原因。而台灣社會背後那股統派黑暗力量,從未停止誤導與阻撓台灣政治與經濟向前發展,這才是台灣中產階級薪水大幅度倒退兩大原因背後的元兇。(作者為美國堪薩斯大學經濟博士,任職顧問業)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