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水利 對誰有利?

(資料照,記者黃美珠攝)(資料照,記者黃美珠攝)

◎ 張炎銘

楊平世教授「扶工滅農,水權戰爭」,為台灣農業發聲,應給予肯定;個人退休前曾參與休耕作業,謹提供另一看法。

農業、民生、工業所使用水量約是七比二比一,工業所耗總水量其實最少,節省一點點工業用水,乾旱持續,未來仍不足以供農業使用,甚至連民生用水都會因此受限,造成「全輸」局面。水情持續不佳時,經濟部、農委會、水利會與地方政府共同商議,決定部分稻田停灌休耕,實在是痛苦而無奈的選擇。

民國八十五年時,休耕停灌面積達八二六六七公頃,但當時沒有補償機制,農民損失只能往肚裡吞,近十多年來,休耕不種稻、種綠肥補償每公頃從六萬元提高到今年八萬五;不種稻且未種其他作物、養殖等補償也都逐年增加,對農民的損失也算關照到,金額也許還不能令人滿意,但補償金是由實際耕作農民領取,應沒有停灌休耕而農民失業、白白犧牲的情形。

倒是水資源的開發與管理值得大家更關心。台灣年平均雨量二五○○毫米,即使最乾旱的民國九十一年,也有一五七二毫米,換算總水量就有約五六六億噸,對照台灣每年用水量約一八○億噸,若能好好蓄豐濟枯,「理論上」台灣不會發生乾旱。

可惜,一方面受限於台灣地形、地質,水庫壩址難尋、庫容也不夠大;另一方面環保意識高漲,不要說傳統的水庫,例如天花湖水庫難以推動,就連平地水庫,像埤塘般的高屏大湖也是困難重重。

推動多元化水源發展,一直是水利單位努力的方向,但海水淡化,耗費能源、不符經濟;再生水利用,還卡在政策、法規、經濟、心理等因素,也難有進度。

難以開源,只好節流。但從「以價制量」的觀點看,即使台灣的自來水價幾乎全世界最便宜,但誰敢喊漲?而最大宗的農業用水,基於「水權免費」、水量調用的商業利益,平常誰會去節約用水?乾旱時再來配合政府節約用水,水利會還有一筆「加強灌溉管理費」呢。

十年來最嚴重乾旱來襲,大家唯有同舟共濟、共渡難關;也籲請全民支持相關水資源開發與管理,儘量不要再停灌休耕!

(作者為退休水利人員)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