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合一選舉已達最後衝刺階段,從多家媒體同時發布的數據,可以看出各選區的選情大概。不過,民調歸民調,投票歸投票,結果都得等開票定奪,變數仍有。相關的民調趨勢,自當值得候選人當作解讀民意的參考。至今民調占優勢者或許欣慰,但千萬別忘了民調的侷限性,不能以為篤定當選。至今民調屈居劣勢者也不必氣急,反該解讀民調顯示的民意所趨,來調整自己最後階段的策略與訴求。畢竟,愈到投票日,選民關心的愈是「牛肉在哪裡」的切身問題。
選戰開打以來,有些選區滿布負面選戰的煙硝。而這些選區至少從民調看來,奧步愈多的候選人,愈不受選民的青睞。尤其是,這次選舉屬於地方選舉,有人卻刻意突出意識形態,企圖營造對決氣氛。然而,多年來意識形態過度動員,早已使多數民眾失去熱情。從藍綠對決獲益最大的馬政府,權力極度封閉化,台灣淪為少數統治。這個意識形態政權,政績一塌糊塗,傾中一馬當先,造成台灣國計民生向下沉淪,唯有「馬友友」財團從中獲益,藍綠選民皆深受其害。而且,近年來的國共互動也令愈來愈多人看清,意識形態根本就是廉價的選舉迷幻藥,選票到手、選舉一過就只顧競逐政經私利。
就以「捍衛中華民國」而言,從口號到實際是如何呢?聲嘶力竭要打意識形態戰者,這幾年不是遊走兩岸,以促統換取利益嗎?他們在中國的言行,是「出賣」還是「捍衛」?國軍共軍都是中國軍,這算是「捍衛」嗎?北京主辦的APEC,台灣被矮化到喪權辱國,那些高呼口號者卻毫無感覺,他們到底在「捍衛」甚麼?兩岸不是國與國的關係,這比較像「捍衛同屬一個中國」吧!如此這般,現在為了提振選情,猛打意識形態,太廉價了吧?也有政治老人,竟把台灣人民的歷史共業汙名化,將國家正常化批評為去中國化。老實說,選民受夠教訓了,既然聲稱比對手專業夠格,拿出更好的政見吸引選民,不是更有吸票效果?
台灣是個民主國家,各種公職都定期改選,選舉如家常便飯。如果每一場選舉都激化成「中華民國保衛戰」,這個國家也未免太神經衰弱了!嚴格來說,真要落實「捍衛中華民國」,恐怕得消滅所有定義下的「統派」與「獨派」,尤其是企圖以反台獨之名,行消滅中華民國之實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但那些政治老人所作所為,不正是附和「消滅中華民國嗎」?台灣社會,特別是年輕世代,正以民主實踐在「捍衛」我們這個「由兩千三百萬人組成的主權國家」!那種企圖利用「捍衛中華民國」的模糊一中,把「兩千三百萬人」連結掛勾到「十三億人」的幻術,愈往未來就愈只能自欺而欺不了人。
這次選舉如有主軸,絕非意識形態,而是經濟及民主,也就是:多數人決定,且照顧多數人。意識形態之爭,從一九八○年代後期,到馬英九連選連任,徒令沒有真才實料的政治投機客得逞,從而一意孤行其「損台利中」路線,導致國家競爭力耗弱,國計民生不堪聞問。這次,想要爭取選民的信賴,不能再意識形態了,不能再負面選戰了,讓選民看看正面選舉,端出牛肉吧。建設縣市,要有遠見,要有計畫,要有政策,要有包容,選民期待的是帶領縣市向前進步的治理人才,絕非帶領社會倒退回情緒對立的毒舌。我們的國家,選舉一次就該進步一次,而非選舉一次就撕裂一次,這是所有選民的責任,更是每個競選團隊的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