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原住民學生加分的真相

◎ pasuya poiconx

近來臺中一中、臺灣大學陸續出現諷刺原住民學生加分的言論,輿論大譁。年輕學子出現這樣的言行,應不是無的放矢,而是在認知上的未盡周全;同時,回到人類最初始的心理認同,「非我族類」──族群、語言、居住地、階層、膚色、職業、宗教等的差異,本就是每個正常的人會刻意防範、防備的──不是歧視,而是想要維繫自己安全的基本反應。父母在孩子外出時叮嚀的不就是這樣嗎?

長久以來,入學優惠或加分的族群範圍包括政府派赴國外工作人員子女、參加國際性學科或術科競賽成績優良學生、運動成績優良學生、退伍軍人、僑生、通過蒙藏語測驗且具有臺灣戶籍之蒙藏考生、外國學生、重大災害地區考生以及通過族語認證且本籍為臺灣原住民族的學生。優惠的原因不一,加分額度由十到卅五%。這不是臺灣獨有的,美國有所謂「肯定行動」(Affirmative Action),又稱「平權行動」,是根據種族、膚色、宗教、性別、國族背景等給予少數族裔或弱勢群體特殊的優惠措施。當然這個政策並不是沒有人質疑,譬如美國最高法院近期審理哈佛、北卡羅來納大學在招生過程中對於種族考量究竟是有多大程度的考量。兩校考慮招生時的種族比例,最初的目的是提高黑人和西班牙裔學生的數量,確保少數群體在本校學生中有公平體現。但美國最高法院正在權衡的是,這些政策是否具有歧視性,是否違反民權法。哈佛大學表示,他們把申請人的種族、經濟狀況和宗教信仰等因素綜合考量,以建立準確代表美國種族和民族多樣性的班級。哈佛大學的代理律師在一份法庭文件中寫道,「美國人已將多樣性視為學習的組成部分,並相信通往領導層的道路向所有人開放。」二○二一年的一項蓋洛普民意調查發現,六十二%的美國人贊成「肯定行動」。

臺灣原住民學生入學優惠的取得並不單是以身分為唯一的條件,在二○○四年以後,需要通過族語認證方能獲得足額的卅五%優惠,同時各校錄取原住民學生通常是以外加而不會排擠一般生的入學機會。當初設計必須通過族語認證這種身分外的條件,是希望原住民學生擁有「文化證據」──作為少數族群享有優惠的積極期待是傳續族群語言文化,對於臺灣社會的多樣性具有助益。

現在因少子化,學測成績個位數都能進大學,不像卅年前只有廿%左右高中職學生能夠進入高教,所以特殊考生排擠一般學生入學,應該不是這些孩子諷刺言行的訴求。臺灣已經邁入真正多元族群文化的國家,越來越多「非我族類」出現在我們身邊,尊重、欣賞與同理他者是需要學習的,我們提供給下一代的教育有沒有跟上真正的環境?這是我們應該省思的。

(作者為東華大學榮譽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