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鷹擊62 vs. 群島防禦

2019中國軍力評估報告給國軍的警訊

◎ 呂禮詩

美國國防部日前公布了201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軍事與安全發展報告」(Military and Security Developments Involving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報告中與台灣國防相關的內容包括:岸置鷹擊62攻船飛彈射程擴及東部海域,遠、中、短程飛彈及岸置巡弋飛彈數量激增,與解放軍攻台的可能方式;然而這些日漸惡化的軍力傾斜警訊,已經成為了國軍迫切的危機。

美國聯合部隊季刊2014年第四季(Joint Force Quarterly, 4th Quarter 2014)中,即已確認鷹擊62攻船飛彈的有效射程為400公里;惟此次特別以圖示強調其威脅達台東以北的東部海域,應已證明鷹擊62具有「轉折點」(waypoint)功能。福州以南至汕頭以北岸置部署,不但可有效的扼制台灣海峽,亦能透過轉折點的設定、轉向東岸。

今年的報告與去年相比,火箭軍洲際彈道飛彈(ICBM)的數量減少了,而其他各型飛彈的數量卻大幅成長。以最大估計值計算,遠程彈道飛彈(IRBM)從30枚增加為160枚,中程彈道飛彈(MRBM)從300枚增加為450枚,短程彈道飛彈(SRBM)從1200枚增加為1500枚,陸基巡弋飛彈(GLCM)從300枚增加為540枚;增加的飛彈皆為解放軍遂行「反介入/區域拒止」(Anti-Access/Area Denial)的利器。

美國海軍戰爭學院教授坦格里迪(Sam J. Tangerdi)將「反介入」定義為,防止假想敵進入作戰區域的遠距行動和能力;「區域拒止」則是,限制假想敵在近距離作戰區域內的行動自由。東風廿六型遠程彈道飛彈、東風廿一及東風廿一丁中程彈道飛彈,針對美軍關島海空軍基地及美軍航空母艦打擊群(carrier strike group, CSG),進行「反介入」;東風十一、十五、十六等短程彈道飛彈及長劍十型陸基巡弋飛彈,攻擊台灣的機場、要港、飛彈陣地及「指管通資情監偵」(C4ISR)等關鍵設施,實施「區域拒止」。

鷹擊62的轉折點功能曝光,足見日本與台灣以防空飛彈及攻船飛彈,將大隅群島、奄美大島、沖繩島、宮古島、石垣島、與那國島至台灣東岸所構成的「群島防禦」,已見成效;解放軍心存忌憚下,只得以飛彈技術的突破,謀求解決之道。

反觀國軍面對解放軍短程彈道飛彈及巡弋飛彈的威脅,一直著墨於天弓及愛國者二/三型等低層(lower-tier)飛彈防禦系統,無視於波灣戰爭、以色列及沙烏地阿拉伯飛彈防禦的實戰經驗,尋求「終端高空區域防禦系統」(Terminal High Altitude Area Defense, THAAD;簡稱「薩德系統」)或「陸基神盾」(Aegis Ashore)等高層(upper-tier)的飛彈防禦能力。

北韓領導人金正恩星期日視導「打擊演習」時強調:只有靠強大的實力,才能保障和保證真正的和平與安全。當然我們不必如北韓般窮兵黷武,與解放軍進行軍備競賽,但必須針對敵情威脅建軍,謀求可恃的飛彈防禦能力;終究國防靠的既不是美國、也不是和平,而是實力!

(作者為海軍官校軍事學科部前教官、新江軍艦前艦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