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獵雷艦如何走出「爛尾樓」陰霾

◎ 呂禮詩

海軍年度例行的「海強操演」甫於上週結束,雖然對抗的科目與往年略同,然而今年最大的突破在於「攻擊軍」以水雷作戰為其專業的一九二艦隊擔任,顯見海軍開始重視水雷作戰的戰術、戰法與限制因素。然此正值獵雷艦案鬧得滿城風雨之時,究責固然重要,但在當前敵情威脅下,探討獵雷艦是否繼續造艦,或藉此考慮以其他艦型取代,更具有必要性。

盤點海軍目前的水雷戰力,以四艘永陽級艦而言:永固艦由於裝備狀況之惡劣,已在二○一三年除役;而與其同型的永陽艦、永慈艦與永德艦,在美軍服役四十年後,雖經翻修軍售我國,但歷經了二十餘年,狀況也堪慮。更何況此一艦型的水雷作業型態,還停留在機械掃雷的階段,面對新一代音響、磁性與壓力等複合式的感應水雷,恐力有未逮。

真正具有反制複合感應水雷能力的,僅有四艘自德國獲得、於一九九一年成軍的永豐級獵雷艦,與兩艘美國軍售、於二○一二年成軍的永靖級獵雷艦。以此六艘,戰時要在解放軍佈放水雷的封鎖之下,為主戰兵力開闢蘇澳及左營兩港的安全航道,或可勉力為之;但靠泊於高雄、馬公與基隆等港的基隆級、成功級、濟陽級與錦江級等艦,就只能自求多福。

故新一代獵雷艦的籌獲,並藉以進行永豐級及永靖級艦偵蒐、作戰系統與自主式水下載具(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 AUV)的性能提升,以強化獵雷能力,勢在必行。但是否跳躍性的取法於美軍濱海戰鬥艦(Littoral Combat Ship, LCS)之多功能構型,則有待商榷。

濱海戰鬥艦之設計,植基於美軍的絕對空優下,低強度且快速反應的作戰需求,然而此與台澎防衛作戰之「預警時間短、損害強度大、首戰即決戰」的作戰型態並不相符;另以台灣周邊的水文環境與海底地形,並非皆適於佈雷,獵雷艦的任務在於軍港外安全航道的開闢,以利主戰艦艇出港遂行各類型作戰。將獵雷艦加碼武裝為「無敵戰艦」,不但所增加之排水量不利於獵雷艦精確定位,更與除雷必要之低噪音、低磁性與低水壓變化等要求有違。

國防部上個月提交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國軍獵雷艦執行進度」的報告中,雖然臚列了四種選項,然真正可行的只有「撤案」及「慶富公司繼續履約」兩者;一旦撤案,無論是重新建案或改以提升現役性能,不免曠日廢時,不如借鏡當年劍龍級潛艦的造艦經驗,由聯貸銀行團監控金流,海軍組成專案小組接管造艦進度,才是解決慶富破產危機與維持海軍水雷戰力的唯一途徑。

(作者為海軍官校軍事學科部前教官、新江軍艦前艦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