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林修民 半導體看天下》為何華為不可能超越台積電

台灣「護國神山」台積電日前舉辦股東會,有小股東提問,有沒有可能被競爭對手如華為超越?劉德音董事長當場明確回應,台積電不可能被華為超越。讓科技專欄作家專業從各種面向分析,為何台積電無任何被華為超越的可能!!!

◎ 林修民

台積電於2024年6月4日舉辦股東會,董事長劉德音回答小股東提問,台積電有沒有可能被競爭對手如華為超越? 劉董事長表示競爭永遠存在,而台積電不可能被華為超越。就目前企業經營或者股東在乎的投資學理論而言,筆者十分同意劉德音董事長的結論,如果答案只有會與不會兩種答案,或是股東在乎的股票到底能買還是不能買兩種選擇來代表台積電會不會被華為超越? 那目前看來台積電的確毫無被華為超越的可能。

台積電股東會,董事長劉德音回應答小股東提問,明確指出台積電不可能被華為超越

有些人對於劉董事長的回答並不認同,覺得台積電會被華為打倒,因為許多科技公司都曾經盛極一時,連台灣都有類似案例,例如2012年總統大選前,當時與iPhone在全球爭霸的宏達電,其董事長公開支持九二共識、一個中國後,都會有低潮的時候,台積電為何能宣稱不可能被華為追上? 歷史上許多盛極一時,甚至比現在台積電還要大的大企業都後來遇過低潮,甚至倒閉,例如18世紀的英國東印度公司,特別是日新月異的科技業,興衰還比其他產業還要快。

以半導體業為例,30年前的intel比現在的台積電在業界主導力還要強數倍以上,當年的intel 不只製程遙遙領先,甚至主導所有電腦系統的標準,包含PCI/ PCI express, USB, 甚至一度以Rambus插手DRAM的共同標準,根本到了喊水會結凍的地步,但如今的市值不到台積電的20%。但這代表華為有可能超越台積電嗎?

華為之前主要經營的項目為終端產品(手機)與關鍵基礎設施(如基地台),而黨國一體,軍民融合的解放軍體制的關鍵基礎設施的基地台是其被美國政府制裁的主因。圖為上海一家華為直營店外觀和中國五星旗。(彭博檔案照)

華為之前主要經營的項目為終端產品(手機)與關鍵基礎設施(如基地台),而黨國一體,軍民融合的解放軍體制的關鍵基礎設施的基地台是其被美國政府制裁的主因,在被美國制裁後,華為所有晶片的來源皆中斷,而整個半導體供應鏈中,華為本身掌握上游的IC設計如海思,以及後段的終端產品(如手機與基地台),獨缺中段的半導體製造,故一但被管制,其他半導體製造(如晶圓代工)無法為其服務,整個產品就將斷炊,故根據彭博的報導,華為在秘密建立晶圓製造廠打造自己的晶片,著實一點都不意外。

會動就是突破美國封鎖?
許多中文甚至外文媒體,把華為Mate 60 Pro搭載中芯的7 奈米晶片問世,被說成是華為突破美國封鎖的證明,證明美國的封鎖政策無效,故為何能堅稱台積電不可能被華為超越? 會認為華為的Mate 60 Pro,或是最近華為推出Ascend 910B AI晶片某些測試的效能已經達Nvidia 的A100就認為華為已經突破美國的政策封鎖,但這是對半導體運算不熟悉產生的誤解

在半導體運算的歷史中,所有市場都圍繞著新一代製程,或是新的運算架構而推出。基本上、目前市面上的所有產品都會動!,因此、不是只要能動就表示產品成功,還必須要考量該產品的市場競爭性,例如採用台積電5奈米的iPhone12在Apple現今產品規劃是早退出市場停產的商品,而目前市面上採用類似中芯7奈米的產品都是低階機種,很多都是0元手機,完全跟現今(2024)的 iPhone15是不同市場的產品。

簡單而言,半導體晶片是團體合作。華為只有一個人(國)、台積電不是一個人(國)。圖為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於美國廠致詞。(美聯檔案照)

事實上、如果以能夠運算當成成功的證明,以主流的x86運算為例,除非你是80386以前的年代,也就是第一個32位元電腦問世前,那個軟體非常重視指令集的年代才會出現能不能夠執行的問題,否則在80386以後,基本上你只要推出x86運算晶片,市面上的軟體都可以執行。在80386那個年代,你購買軟體才要注意你的電腦能不能夠執行軟體,例如你安裝32位元的軟體,但你的電腦是IBM AT相容電腦,那就無法執行,所以如果今天只是推出稱能夠執行的晶片,卻不考慮市場競爭力根本毫無意義。

華為只有一個人(國)、台積電不是一個人(國)
半導體晶片的供應鏈非常複雜,只要一個缺小一個元件,整個終端產品就無法運作,台積電製造一顆晶片需要美國(應材等)、日本(東京威力科等)與歐洲(ASML等)甚至台灣(漢唐等)等,這還是只有半導體設備,還不包EDA cell library和半導體消耗品如光阻液等,簡單而言,半導體晶片是團體合作,即使台灣想要獨自製造晶片,例如台灣遭到中國軍方武力封鎖、其他國家的設備材料無法進來台灣,沒有供應鏈的夥伴,台灣獨自一個也無法自己造出晶片,連成熟晶片也不行,更不用說台積電擅長的先進晶片。而華為呢? 就只有中國一個人,因為中國的好朋友俄羅斯、北韓本身並沒有半導體供應鏈,想幫忙也愛莫能助。

那台積電本身有沒有風險?
一個卓越的企業家每天處理事務,都面臨大小不同的決定,事實上幾乎沒有一個決策是沒有風險的,而面對風險做出正確的決策就是一個企業家與眾不同的關鍵。台積電有沒有風險? 當然有? 但這問題就跟問明天會先到?還是風險先到一樣,Never say never, 但統計上的數學機率,並不能作出決策的依據,有人會因為出門可能會發生車禍(即使機率低但還是可能發生)而不出門買食物嗎?

華為最大的風險
其實筆者認為華為之所以不可能超越台積電最大的原因,並不是因為他單打獨鬥,不像台積電有其他的盟友支持,而是華為處在中國共產黨的體制。只要中共體制存在一天,就是華為最大的風險。眾所皆知,美國在2022年頒布新EAR規定,美國人在中國先進的半導體廠工作都必須取得許可,此規定下來後,筆者認識的所有歐美臉孔不管有沒有在規定內的中國半導體公司工作者都離開中國。根據筆者親身的實際經驗,華為挖角的薪資絕對是業界頂尖,為何這些好不容易高薪挖角來的人才會毫不猶豫地棄中國而去? 為何要為了低薪的其他環境而放棄中國的機會?

因為去中國發展的外國人才很清楚,去中國就只是為了賺錢,人權自由的環境就跟氧氣一樣,平常感覺不到它的存在,但失去了才驚覺重要,但為了賺錢,憋一下不呼吸也沒關係,但是萬一違反美國規定那可是要一輩子生活在一個沒有氧氣的環境下,相比之下,取捨真的是毫無懸念。

其實、現在號稱一顆7萬美元的GB200主要原料矽就是從海砂提煉而來的,成本如此低廉。換言之,半導體晶片主要價值就是人才智慧的結晶,沒有人才,根本不會有半導體晶片,華為如果真的未來想要擊敗台積電,那他最該思考的是為何他高薪挖的人才會毫不猶豫地回美國。

(作者為科技專欄作家)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