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二十日國民黨黨主席選舉揭曉,確定了國民黨今後四年將由吳敦義領導的時代來臨。做為擁有三十五席國會席次的中型政黨,也是台灣的最大反對黨,吳敦義如果以帶領藍軍重返執政為目標,必得先有本事讓這個百年老店除舊佈新、脫胎換骨。
做為擁有三十五席國會席次的中型政黨,也是台灣的最大反對黨,吳敦義如果以帶領藍軍重返執政為目標,必得先有本事讓這個百年老店除舊佈新、脫胎換骨。(中央社)
這次國民黨六位主席候選人中,一九四八年一月出生的吳當選人是最年長者。在明年即將邁入七十耄耋之年的此刻,仍得以擊敗多位「黃復興」背景的競爭者,在國民黨特殊的黨員結構下脫穎而出,吳敦義必然清楚自己的陣地是建立在「台灣藍/本土藍」的基盤之上,這個定位對於現階段的國民黨來說非常關鍵,也是國民黨未來能否承先啟後、東山再起的唯一生路。
承先,就是承接國民黨的歷史遺留。一輩子在國民黨的拔擢體系下從政,去年才交卸備位元首職務,事實上吳敦義本身也是這遺留的重要一部分。台灣民意在上次大選決定完全收回對國民黨行政與立法授權,說明過去的國民黨不再被信任可以繼續領導這個國家。啟後,則是國民黨的後繼力量。這次的主席競爭梯隊,最年輕者已屆六十歲的成分看來,該黨的青壯代並不在黨的權力核心周圍,至少就表象來說,這是一個後繼無人的老人化政黨。
承先有傷、啟後無著,吳敦義若仍有鴻鵠之志,必得要把老套丟了,用力走上創新之途,就如這次的競選作為,一定要在台灣「接地氣」。根據國民黨內的概算,這次的投票率五成五,吳敦義得票率五十二%,實質上獲得兩成多不到三成的黨員支持;選前新進黨員估計約十四萬人,傳聞洪秀柱系統約二萬人,吳敦義系統約十二萬人,這十四萬人如果八成投票,吳敦義得到十四萬餘票有十萬票來自外來挹注,因此改變了國民黨「中國藍/深藍」的既有封閉結構,如果吳敦義不此之圖、率由舊制,變數必然大增。
同樣的道理,八月二十日正式接掌國民黨主席後,二○一八年的地方選舉迎面而來,乃至二○二○年下次總統大選,對於在野黨來說,這兩次考驗的政治場域都在台灣國內,前者考的是區域治理,後者考的是治國能力,都不在兩岸關係,更遑論具有反效果的國共關係,在「馬習會」握手的前總統,如今已迅速在台灣政治歸零,可以為鑑。選票在哪裡,路線就在哪裡,國民黨想在台灣生存下去,不確立「台灣藍/本土藍」的政黨價值,能成嗎?
就政治現實而言,當執政的蔡英文政府做出「維持現狀」的定調後,國民黨如果不能把過去八年深植人心的政治傾中、經濟依賴標籤撕去,還要再拿著一中圖騰與中國眉來眼去,那麼很輕易就會被打為邊緣的統派,難以回到光譜的中央,也就沒有機會與民進黨進行領導能力、國政經驗與政策內容的較量,以台灣選民結構的變化,國民黨徐圖有朝一日再次奮起,毋寧是緣木求魚。
吳敦義當選之夜,中共總書記習近平的賀電遲了一個半小時才到,吳敦義就所謂的「九二共識」,定義為:一九九二年雙方達成「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但是對於它的涵義,雙方同意用口頭聲明方式作各自表述」;這「一中」立場,是其不敢拋棄的國民黨神主牌,但基本上仍在「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間做了區隔,與過去馬英九刻意只講「九二共識」,不提「一中各表」的模糊處理,升高了清晰度;這是一個重新歸位的挪移,如果今後四年至少是國民黨對中關係的底線,則大家即使不滿意,應可勉強理解,有助於國民黨進行轉型。
在任何上軌道的國家,政黨政治無不建立在國家認同的前提之下;台灣民主化二十餘年,當代的政治菁英如果不能告別上世紀的落伍,走上國家現代化的政黨競爭關係,則政治工作就不可能成為受敬重的職業,從政者也不會被社會視為一流人才。當台灣拉開「台灣綠」與「台灣藍」的競賽序幕,這個國家才會因此下錨定位。這是國民黨主席當選人吳敦義千載難逢的一個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