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執政至今驚奇不斷,以減稅、鼓勵製造業、滯外資金回流、擴大基礎建設為政策主軸的川普經濟學,雖然多在口頭宣示階段,未見執行細節,卻依然噴發正面能量,帶動全球金融市場一片榮景。因此,美中貿易戰、全球匯率戰及保護主義將引發經濟衰退等末日預言,逐漸飄散在茫茫的風中。
川普由市場公認的黑天鵝意外變成喜鵲,究竟是人們認知錯誤,或者只是利空尚未爆發,答案仍難論定,但是市場的樂觀情緒其實是來自於對川普的商人本質,以及把美國當成跨國企業經營的期待。而川普固然是素人總統,卻擅於迎合民眾翻轉美國經濟的盼望,一再宣揚美國優先、購買美國貨、創造就業機會、重新打造老舊基礎建設、要求盟邦分擔防衛經費等,句句打中民眾望治心切的心理。故而,與其將川普當成美國總統,不如視之為「美利堅企業」執行長,更能掌握他的政策思考脈絡。正是川普以美國政府的CEO自居,因此人們對於其爭議性的人格、言行舉止,較能包容,甚至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評價其人的標準就在於能否交出卓越的營運績效。
反觀台灣,蔡總統上任後滿意度一路下滑,重要癥結即是施政主軸為落實轉型正義與推動改革,雖然也提出產業創新與龐大基建計畫,但不可否認的,在英全政府的施政優先順序中,經濟發展這一塊仿如看天田,缺乏具體作為,只是隨著國際經濟復甦的脈動起伏。因此當美國經濟活力再現,升息步伐加快時,台灣近月經濟指標也都繳出漂亮的成績單,經濟算是走出暗黑的隧道。政府本可藉著全球經濟回溫的力道,順勢提出降稅、擴大財政支出、鼓勵企業回流與投資;可惜,這卻沒有成為政策的優先抉擇,錯失了經濟回春的契機。
反觀台灣,蔡總統上任後滿意度一路下滑。(資料照,美聯社)
小英總統執政後立即在轉型正義與改革上開闢多條戰線,包括消弭白色恐怖陰霾的轉型正義,以及攸關人民權益的司法改革,照顧弱勢族群的居住正義、分配正義,以及改善財政、化解世代矛盾的年金改革。這些改革屬於制度層面的重新建構,是台灣成為一個正常國家的必經之路,然而,促進與保障人民的實質利益,無法徒託一紙空文。例如,勞動者就業與所得的改善,必須奠基於實體經濟的成長,以及台灣製造與服務競爭力的提升;企業獲利得以大增,勞工權益與所得必然水漲船高。這才是市場效率法則的真諦,若只想依靠法令條文與行政命令的規範,只會逐漸脫離市場經濟,走上社會主義的歧路,根本是捨本逐末,將導致全民皆輸,不會有任何贏家。
若從歷史發展的軌跡看來,台灣之所以由戒嚴統治成功走上民主改革,一個重要的共伴效應是當年經濟奇蹟的創造,培育出經濟基礎穩固的中產階級,他們的高教育水平、具有國際觀、開放包容的觀念,乃是幫助民主改革順利上路的社會力量。無庸置疑,政治上的改革,起於諸多歷史的因緣際會,但經濟新興階級的支持,應是台灣民主改革成功的重大助力。誠然,台灣在改革的過程中,並未全面清算舊勢力,進行重要的結構改造,因此舊勢力仍盤根錯節,躲在陰暗角落不時施放冷箭,政治社會結構依舊不穩,故而此次小英多數執政後,確有趁勢推動改革的必要性。然則,前波民主改革成功的關鍵因素,經濟向上的活力,卻於此刻缺席了。
尤有甚者,許多政策根本背離榮景共享的觀念,反而建築在零和的叢林法則,亦即不知先把餅做大,勞資才可能分到更大的一塊, 反而預設餅就是這麼大,勞資雙方誰拿到大的那一塊,另一方就只能分到較小的一塊,因此不重振興產業,只想搞定所謂分配正義,爭食那塊逐漸變小的餅,那才是小英施政紛擾的根源。國家領導人只有把自己當成經營國家的CEO,才會想將餅做大;若是偏重分配議題,必然引發社會矛盾與對立,無法引領國家成為一個各階層共享的富足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