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孝隆
身為地區性林業辦公室的一員,常常有機會回答鄉民林木養護與使用木材的事情:曾有歐吉桑拿著還在蠕動的白色肥蟲,說他種了四十年的櫻花樹腐枝有這個問題,希望得到解決的方法,否則其他櫻花樹也將不保;也有詢問種了三十幾年的竹柏長得太靠近房子,該怎麼修剪才能兼顧採光又不影響房屋安全;也有朋友說祖先托夢指示家族靠近山邊的土地不能荒廢,要拿來種樹,想瞭解適合在地生長的樹種以及取得樹苗的手續;也有金髮碧眼的外國朋友拿著寫有「泡桐」學名的紙片,問那裡可以買到木材?他說市售的衝浪板無法滿足他,泡桐量輕質韌,非常適合製作他想要的衝浪板;我的高中同學聽聞練習用的木質球棒有彈性係數上的差異,身為棒球教練的他想破解迷思,找出適合學生的木棒。
這些有趣又貼近生活的疑問,讓我深刻體會人類智慧的彰顯,在於努力拿捏資源維護與使用之間的平衡。
以往當作木炭烤出美味甕窯雞的相思木,經過熱處理後,可以製作烏克麗麗、古典吉他與二胡;木製玩具溫潤的觸感與自然多樣的紋彩,給孩童優雅和諧的學習刺激;塑膠餐盒再怎麼精美,也比不上阿公阿嬤年輕時盛裝糕點的木匣,那是充滿古意與質感、令人垂涎的好物。集成技術將造林木製材膠合,超越天然林原木尺寸與強度:阿里山火車站、台北市立圖書館北投分館的木結構,溫暖色澤及調性與自然融為一體,感受造化之美的同時,也藉由木造空間沉澱心緒。木材雖已延伸至生活各角落,但精益求精的加工技術,提供我們新視野看待可再生的森林資源,思索減少浪費與創造價值的使用方式,進而以負責合理的態度與方法維護它們。
以往當作木炭烤出美味甕窯雞的相思木,經過熱處理後,可以製作烏克麗麗、古典吉他與二胡。(資料照)
每棵種下的小樹,從培育茁壯到繁花盛開、落英繽紛,歷經歲月遞嬗,終不免面臨生命極限,無論在使用價值尚存時,製成器具藝品延續它們的生命,或是依其衰老腐朽、歸塵歸土,我們都將再次種上新的樹苗,讓樹木生生不息,持續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在樹身,為暖化的地球略盡棉薄之力,在生活裡陪伴我們以及未來的世代。
(作者為林務局羅東林區管理處技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