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黨輪替以來,台灣流行搞民調,觀察新政府的滿意度,炮製「新聞」搶版面,「專家」把誘導式民調的結果說得口沫橫飛,真是奇觀。說穿了,套口供的民調是假民調。
最享盛名的老牌蓋洛普民調,從一九五○年代開始做美國總統滿意度調查,問題中性,簡明一致,可比較歷任總統在任內一定時期的認可度。它只問:你認可或不認可(Approve or Disapprove)某某做為總統的表現?
對於具體問題,問卷也只問:你認可或不認可某某總統處理經濟(外交、環保)問題的表現?它著重在長期觀察滿意度的變化,而非用以炒作新聞。
台灣做民調卻常犯民調的大忌。以最近發表的民調為例,關於蔡英文總統的「滿意度」,問卷是:你贊不贊同她處理國家大事的「方式」,「包括人事安排與政策」?
蔡英文重用「老藍人」,被罵到臭頭,問卷特別提醒「人事安排」,足以誘導回答「不滿意」;而「方式」一般理解是指「作風」,把它與「人事」及不具體的「政策」糾葛,亂問只會得到亂答!
同一問卷:林全內閣是不是一個有能力解決問題的內閣?問受測者抽象評價林全內閣的「能力」,而不是處理具體問題的表現,那明顯意在羅織,要套出「無能內閣」的先定結論。
有關「兩岸關係」問題的誘導更離譜:新政府上台後,「兩岸關係緊張」,整體而言,你滿不滿意蔡總統上任半年處理兩岸關係的表現?問卷設計先定調「兩岸關係緊張」,就犯了民調工作者不可原諒的忌諱。
如果這項民調是國民黨幹的,那也許不奇怪,但主持這項民調的是「偏綠學者」,那不是不專業,便是別有所圖。
(作者王景弘,資深新聞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