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已經有三位前總統,三個人的政黨屬性不同,三個人都在執政末期要「改變現狀」,重新定位台灣與中國關係,三個人都對蔡英文政府的表現有不同意見。
李登輝藉反嗆柯林頓的「三不」,搬出「兩國論」,讓美國跳腳;陳水扁喊一邊一國,及以台灣之名參加聯合國,也惹來美國干預,再加上被指控腐敗,民進黨失去政權。馬英九去擁抱習近平與「九二共識」,遭選民反彈,國民黨潰敗。
蔡英文以「維持現狀」領導民進黨贏回政權,扭轉國民黨降中的逆流,對台灣命運是重大轉折,接下來的內政改革工程,除國民黨在酸葡萄外,沒有人說改革政策不對,只是嫌未立即見成效。
馬英九與台灣不同國,且不說他;兩位本土派前總統對蔡英文政府評價也有不同,卻非關政策:李登輝重在指點領導人要有決斷力與勇氣;陳水扁則重在理解內外情勢的困難,要多給小英支持與鼓勵。
持平而言,阿輝伯說政府很多事情「都無法解決」,實言之過早,也太武斷,但他說「交通、金融、財政都是以前國民黨時代一群人在操作」,倒是真話。問題就在能不能剷除或改變這一群人。
李登輝在位時是國民黨,他並沒有掃除「那一群人」,最後還被那群人掃地出門;陳水扁對軍隊國家化略有進展,但對受保障的黨國文官體系也無可奈何。半個多世紀黨國體制,一直是同樣心態與利益的「那一群人」在那裡玩。
美國政黨輪替,新總統有權任命近四千個官員,他們居決策及監督文官執行政策的地位;台灣政黨輪替只換部會正副首長,實際還是「那一群人」在把持,政黨輪替的意義便很蒼白。(作者王景弘,資深新聞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