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振乾
筆者認為,日本核災地區食品輸台應無疑慮,為什麼筆者敢打包票?因為科學數據會說話。
二○一二年四月一日起實施的日本食品放射性物質含量基準(放射性銫),設定由食品來的一年內暴露劑量要在一毫西弗以內。這是當時的「民主黨」政權(新名字為「民進黨」)基於反核立場,故意訂得比歐美嚴苛,也因此形成謠言災害的根基。
基準值是以表示放射性物質之量的強度,貝克(Bq)的單位數值來呈現,使用實效劑量係數,可以換算為表示對於人體影響程度的西弗(Sv)。而實效劑量係數則是在醫學上做了各種實驗,訂定出來的數值。
我們身體內本就有約七千貝克的放射性物質,美國的基準值是「乳兒用食品」、「牛奶」、「飲料水」及「一般食品」,一律採用每公斤一千兩百貝克。歐盟則是「乳兒用食品」四百貝克,「牛奶」與「飲料水」一千貝克,「一般食品」則比美國稍高,用一千兩百五十貝克。日本呢?不到上述的十分之一,「飲料水」更只有十貝克,「一般食品」則採用一百貝克。
舉個例子: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吃三百克含有一般食品基準值一百貝克的銫137蔬菜時,成人的實效劑量係數是○.○一三乘以貝克的數值一百,再乘以三百六十五,答案是一百四十二點四,單位是微西弗,換算下來是○.一四二四毫西弗。跟自然輻射(又稱背景輻射)的二到三毫西弗相比,根本微不足道(搭一次飛機接受○.一到○.二一毫西弗,機師一年接受數十毫西弗的輻射),對人體沒有影響。
一毫西弗到底具有什麼意義?但為了要抑制到一毫西弗以內,而訂下上述多少貝克的基準,讓福島縣等地從事農業與漁業的民眾吃盡苦頭。如今米、蔬菜、水果等沒有超過基準值(一百貝克)的,即使是與歐美基準值相比只有十分之一,在日本還是不能出貨。然後就形成「福島的魚還是危險」的刻板印象。其實日本的食品基準值還是要放寬,才不會被困住。
綜合上述,第一,由於日本過於嚴苛的基準值(對於銫而言),只有歐美的十分之一,再加上農民認真從事栽培,可以認定日本的食品與農作物是可以吃的。
第二,根據車諾比的經驗,只有放射性碘才是甲狀腺癌的元凶,碘的半衰期只有八天。因此大家更可以安心。
(作者為台電工程師退休,台北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