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思源
日前民進黨立委林淑芬在臉書發文,直指有科技大廠賺錢竟然不用繳稅,甚至還能退稅。坦白說,筆者一點也不感到意外,因為《天下雜誌》老早就調查研究發現,二○一一年,上市櫃公司中,有廿四家獲利超過一百億元。這些最賺錢的企業,實質稅率平均只有九.一%,比一個上班族的稅率還低。其中更有七家公司實質稅率低於五%,也就是比台灣需要報稅的個人最低所得稅率還低。
然而不公平的租稅制度僅止於此嗎?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曾把台灣企業過去六年繳稅紀錄攤開來看,結果發現,很多傳統產業的租稅負擔都十分驚人,遠遠超過高科技產業。此外,監察院的報告也指出,這些企業主可以享有來自各部會的相關租稅減免方案多達卅四種。二○○五年一家晶圓代工廠的盈餘是九三四億,卻只繳了二億元的稅,只占盈餘的○.二一四%。即使二○○六年「最低稅負制」實施後,高科技產業繳稅的情況已有改善,目前實質有效稅率約八%,仍遠低於傳產平均十四%。諷刺的是,科技業每投入一億元的資本,只能創造六.四個就業機會,反觀傳統產業同樣投入一億元,卻可以創造十六個就業機會。
換言之,我們過去總以為高科技產業在國際市場上,比勞動密集型傳統產業具有更高的生產力和競爭力,其實是來自於政府長期獨厚高科技產業和給予其租稅優惠等各種獎勵補貼。
當做小本生意的業者,賺的錢幾乎一半都拿來繳稅,而一般受薪階級一毛錢也逃不了,政府卻使富人和企業享有比小老百姓更低的稅負,這說得過去嗎?
(作者為軟體工程師,宜蘭縣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