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剛過,已故女詩人杜潘芳格(一九二七—二○一六)的詩〈中元節〉,浮現腦海:「你/喜愛在紛擾的人群裡/追求忘我。/而我/越來越清醒。/貢獻於中元祭典的豬,張開著嘴緊咬著/一個『甘願』/無論何時/使牠咬著『甘願』的,/是你,不然就是我。」這樣的意識也反映在日治時期的台灣新文化運動。但戰後的台灣社會仍然迷惑於這種大量燒金銀紙的陋習。
據說,中元節燒的銀紙(相對於拜神的是金紙),堆起來有幾座台北一○一的高度,可見氾濫的程度。就在市街的店舖騎樓,許多公寓住家前,甚至官署,污染一片天。但看看供桌上的祭品:泡麵、罐裝飲料、零食、罐頭食品…,相形於也一樣重視祭拜的韓國,何等粗陋取巧!這樣的心態如何能真正在乎一個國家是否真實?是否正常化?
難道電視劇的韓風影像,他們祭拜時的淨身、禮服、家戶敬謹準備供品的景象,沒有看在台灣人的心裡?難道就因為他們曾在自己歷史有王朝的洗禮,形塑了形式與儀式的文化樣貌,而有這種禮節?而台灣人不曾有過自己的國家經驗,只有在這個島嶼的墾拓歷史,有拜有保庇,但是草草了事,而有以致之?搶奪祭拜後供品的景況,更讓人不敢恭維,鬧飢荒?或貧困至極?還是貪小利?
韓國人的宗教信仰,基督教(含天主教)及佛教都有其份量。而台灣雖說也信佛教,更多的是佛道不分的同流。我們的社會在鬼神框架中仍然著重於平安、升官發財的庇佑之求。這既有非份心也有不安感!但形式與儀式的文化條件,並未形成禮節。甚至高科技行業,什麼時尚精品店家,供品也只顯示粗糙隨便的慣習。污染一片天,而內心既不敬謹,也無誠意!要拜就莊重一點,就虔誠一些吧!
祭拜早應該隨著都市化的建築構造,集中到寺或廟裡了吧!一棟一棟近現代建築物,一幕又一幕的輕浮祭拜亂象。何等的不調和!這應該是文化問題。杜潘芳格的詩,帶有知識份子文化人的自我批評。「使牠咬著『甘願』的,/是你,不然就是我。」不只農曆七月,每個農曆月的初一、十五,一再重複的這種現象,也要不停延續下去嗎?這樣的文化怎麼建構一個進步、文明國家?!
(作者李敏勇,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