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理
中國6月CPI年增0.2%,內需依然疲軟。這一數據,對許多人來說可能只是一串無關痛癢的數字,但對我來說,這是個讓人不寒而慄的警訊。隨著中國經濟狀況的惡化,全球經濟的穩定性似乎也岌岌可危。我們必須正視這個問題,並深思這場經濟風暴對世界各國帶來的潛在影響。
中國經濟內外皆冷,分析師指出,下半年中國必須靠提振內需來支撐經濟成長。不過,中國已出現通縮跡象,民眾對增加消費信心不足。(美聯社檔案照)
首先,讓我們看看中國的內需情況。根據官方數據,6月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僅僅上升了0.2%,這已經是連續三個月的最低增長。而生產者物價指數(PPI)更是年減0.8%,這已經是連續21個月的負成長。這意味著,中國經濟的內部需求依然疲軟,無法支撐經濟的健康發展。
中國政府雖然採取了各種措施試圖刺激經濟,但房地產市場的長期低迷和就業市場的不穩定,使得消費者信心依然低迷。當前的經濟措施似乎只是治標不治本,無法真正解決根本問題。這樣的內部經濟困境,使得中國的經濟發展步履維艱。
內需不振 外資撤離 中國經濟前景陷悲觀
更令人擔憂的是,外資正在迅速撤離中國。根據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德國跑車製造商保時捷在中國的交付量下降了33%,而美國通用汽車的交付量更是下降了29%。這些外資企業的撤退,不僅僅是因為中國市場的低迷,更是因為對中國經濟前景的不信任。
當外資開始撤離,這對中國經濟無疑是雪上加霜。這不僅意味著投資的減少,還意味著就業機會的流失,進一步加劇了內需的疲軟。這樣的惡性循環,將使得中國經濟陷入更深的泥淖。
面對內需的疲軟和外資的撤退,中國開始採取一種極具侵略性的策略——低價傾銷。中國的工業產品以極低的價格傾銷到世界各地,試圖通過擴大出口來彌補內需的不足。然而,這種策略對世界各國經濟帶來了極大的壓力。
以汽車行業為例,中國的汽車製造商以極低的價格進行促銷,對全球市場造成了巨大的衝擊。根據數據顯示,2024年第二季度,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價格下降了7.4%,而同時期,國際市場上的汽車價格則持續上升。這樣的價格競爭,讓其他國家的汽車製造商面臨巨大的挑戰,不得不降低價格以保持市場份額,這對全球經濟的穩定性帶來了極大的威脅。
中國的低價傾銷策略,不僅僅是對某個行業的衝擊,更是對全球經濟的拖累。當中國的產品以極低的價格進入國際市場,這意味著其他國家的製造業將面臨巨大的競爭壓力,這將導致全球市場的價格戰,進而影響到全球經濟的穩定性。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數據顯示,全球經濟的增長率在2024年僅為3.2%,而中國的經濟增長率僅為4.5%,這已經是多年的低點。這樣的經濟增長率,對全球經濟的影響不容小覷。當中國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陷入困境,世界各國經濟都將受到波及。
總結來說,中國的經濟困境,不僅僅是內需疲軟和外資撤退的問題,更是對全球經濟穩定性的巨大挑戰。面對中國的低價傾銷策略,世界各國應該聯手應對,保護本國的經濟利益,維護全球經濟的穩定。我們不能對中國經濟的困境視而不見,更不能讓中國的經濟困境拖累世界各國。
(作者從商)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
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