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開講》中國經濟下行與刺激經濟政策成效預判

2023年上半年中國經濟成長不如預期,包括在消費、投資和出口拉動經濟成長的「三駕馬車」呈現疲軟之姿,房地產不確定性仍高,以及地方財政收支入不敷出等和青年失業率飆高等狀況。儘管中共當局提出降息、刺激消費等振興經濟措施,但成效仍受外界存疑,歸咎原因,主要是中國在過去嚴格的疫情管控措施以及中共當局過度強調「凡是政治優先」的經濟政策,致使目前刺激經濟政策的成效不彰。

黃智聰/政大財政系教授、林展暉/民進黨中國部研究員

壹、中國近期總體經濟情勢

自2022年底,中國當局對新冠疫情由「動態清零」轉變為解封策略,中國經濟並未出現預期的強勁反彈,反而呈現疲弱之勢。中國在2023年第二季的GDP同比增長6.3%,雖因比較的基期低使其比第一季的4.5%高,但仍低於一般預期的6.7%到7.0%左右,儘管這段時間中共領導人習近平接見比爾蓋茲、馬斯克等美商企業領袖,也在7月24日政治局開會討論「中國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強調要將「穩就業」與「調整房市政策」列為首要課題,試圖提振中國經濟的用意不可言喻,但衡諸當前中國經濟情勢,仍然面臨內外交迫的困境。

一、 中國經濟的內部系統性危機

消費、投資和出口是拉動經濟成長的「三駕馬車」,從中國的GDP組成分析,在消費方面,中國人民消費者信心的持續低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成長率自2023年4月份18.4%一路往下,到6月份年增僅3.1%,低於預期的3.3%,只有4月份年增率的1/3,顯見,中國民間與企業仍持續擔憂萬一疫情復燃,可能必須重新面對新一波防控措施。因此,民眾寧願選擇將剩餘資金存入銀行,形成超額儲蓄,致使民間未出現報復性消費與補償性消費等刺激經濟的態勢。

在投資方面,中國固定資產投資(fixed Asset)分為「國有控股」與「民間」兩大類,國有控股投資常做為經濟下行衰退時的重要支撐,截至2023今年6月累計年增率為8.1%,但民間固定投資卻可以反映中國經濟的未來;然而,截至2023今年6月中國民間投資累計年增率為-0.2%。換言之,中國經濟投資動能呈現國營企業苦撐,民間企業投資卻步的樣態。

中國經濟除了內憂不斷之外,外部國際政經環境與美國因素更讓中國經濟雪上加霜。在進出口方面,中國在2023年上半年與6月的進出口雙降。在上半年,以美元計價中國出口年減3.2%,進口下降6.7%。中國出口斷崖式下滑主要受到全球經濟趨緩與政治緊張局勢之影響。再者,中國貿易結構發生變化,過去中國主要貿易夥伴以歐盟、日、美為主,但在地緣政治驅使與俄烏戰爭的等因素,現今東協國家(ASEAN)成為中國最大貿易夥伴,俄羅斯也成為中國出口貿易大國。然而上述兩地的經濟規模遠低於歐美等國,讓出口意外大跌,也使得拉動中國經濟成長的動力明顯不足。

自2022年底,中國當局對新冠疫情由「動態清零」轉變為解封策略,中國經濟並未出現預期的強勁反彈,反而呈現疲弱之勢。(Bloomberg)

二、 房地產存在不確定性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2023年上半年,全中國房地產開發投資累計年減7.9%,中國商品房銷售面積累計也是減5.3%,民眾消費意願疲軟,也反映在房地產市場,儘管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到房地產市場首次明確表態,「中國房地產供求關係發生重大變化,需要調整、優化房地產政策以適應新形勢。」但過往地產商透過高槓桿操作進行土地開發,形成一系列違約和爛尾樓問題,在市場供給大於需求的過量供給情況下,形成房地產泡沫化,也讓恆大、碧桂園等知名房企負債累累。其中,恆大近兩年虧損超過8,000億人民幣,負債人民幣超過2.4兆元;而中國最大房企碧桂園預計2023年上半年虧損450億至550億人民幣,並從2023年8月14日起,將停牌公司旗下的11檔債券。中國房企退市潮迫在眉睫,更可能引發新一波中國金融危機。

三、 地方財政收支失衡

中國債台高築的現象不僅出現在房地產業,地方政府的兩大財政收入,一是出售土地收入因房地產不景氣,土地價格下跌而收入大減;另一是企業繳交所得稅收入也因歐美市場也不景氣,企業在面對盈餘下滑或虧損而苦撐之際,其繳納的租稅大幅下降。然而,因為Covid-19疫情關係,2022年,中國光是31個省市區在購買疫苗和PCR核酸檢測費用與建方艙醫院等疫情防控措施面,至少支出3,520億人民幣(1.5兆台幣),地方政府入不敷出的情況讓債務不斷堆高,累計債務至少達103兆人民幣。中國地方政府在動態清零措施與房市危機的共伴效應影響下,被彭博社列為亞洲2023年最大的金融風險。

四、 中國青年就業形勢艱難

根據中國統計局的失業率調查,2023年6月份中國青年人失業率持續攀升,已連續3個月突破20%,除了青年失業率飆高,中國更艱難的就業困境是高學歷高失業率問題。如果以學歷區分,目前中國初中、高中、專科失業率已有明顯降幅,唯一保持失業率上升趨勢的,正是大學及以上學歷的人口,而今年中國大學畢業生人數衝上1,158 萬人,創歷史新高。但是,當前中國企業對求職者工作經驗相當重視,據中國經濟專家陳沁統計,20237月在500萬個招聘職缺中,有將近330萬個職缺要求工作經驗1至5年,且大學畢業社會新鮮人的職缺僅佔20萬個。顯見,高學歷高失業率的人口增加,與勞動市場相對工作機會減少有關。

貳、 中國振興經濟措施與成效評估

中國經濟低迷不振,加上過往可帶動中國經濟成長動力的房產業陷入泥淖,預估中國經濟復甦難度將會不小。儘管中國推出一系列刺激經濟政策,但目前的力道明顯不足,故要達到2023年明訂5%經濟成長率的目標,仍相當具有挑戰性。

一、 當前中國振興經濟的措施

首先在銀行利率方面,有別於各國紛紛啟動升息打擊通貨膨脹,中國卻一反常態啟動市場寬鬆。中國人民銀行(央行)採取的手段包括「7天期逆回購利率」、「常備借貸便利利率(SLF)」、「一年期中期貸款便利(MLF)」調降,目的是刺激信貸需求、滿足金融機構短期的大額流動性需求、調節金融機構中期融資成本,以提振金融信心而達到刺激經濟的效果,然而,在世界各國央行立場一致的升息作為下,中國央行這一套連續降息組合,表明其領導階層對經濟的衰退的擔憂程度。

再者,在刺激消費部分,中國發改委頒布《關於恢復和擴大消費的措施》,其中包含20條措施,藉以刺激內需消費,拉動整體經濟增長。這20條措施包括針對汽車、住房、白色家電等大宗消費,以及對餐飲、國內旅遊、健康服務等服務業消費的促進措施。

另外,中國也針對房地產及青年失業分別也提出振興措施,其中,支持房地產企業的「金融16條」,為2022年以來力度最大的支持政策,包括擴大房企融資管道,明確「保交樓」的資金來自政策性銀行,並允許多種貸款展期,和房地產上下游多方面的融資。而在青年失業部分,除了中國教育部提出高校畢業生就業「百日衝刺」系列活動,以及引導畢業生到農村基層從事扶貧工作和青年就業服務攻堅行動。

二、 經濟措施的成效評估

當前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所推出的三大新政,一是擴大內需,其次是挽救房地產,第三是解決青年失業。最近也放寬了「共同富裕」的政策,這是擴大內需的手段之一。 但是,中國在短期內發布更加寬鬆的刺激消費市場措施,例如《關於恢復和擴大消費措施的通知》,充其量只能防止經濟顯著下滑,仍然難以扭轉經濟成長放緩的趨勢。在房地產政策方面,中國央行、住建部等部委指導政策性銀行,透過專項借款方式支持保交樓,不過,房地產企業想獲得上述的低利紓困資金並不容易。

在觀光旅遊刺激消費部分,2023年上半年中國國內旅遊達23.84億人次,比前一年同期增加9.29億人次,成長63.9%,中國國內旅遊總人次明顯增長。然而在國際旅客入境人數上,卻因為中國嚴格的疫情政策、地緣政治緊張、以及祭出針對外籍人士的《反間諜法》,2023今年第一季中國入境旅客只有5.2萬人,比起疫情前的觀光遊客人數減少99%。由此可知,中國並未因此賺取到疫後全球報復性旅遊潮的觀光財。

由前述可知,當前全球處於升息的環境,外部需求疲軟,不利於中國對外貿易的維持。而中國民營企業與外資在中國的投資信心尚待恢復,中國民眾和外國觀光財的消費復甦也有諸多問題。因此當前中國所面臨的是,中國經濟成長所仰賴的出口、投資、消費「三駕馬車」幾乎完全熄火的困境。

參、 結論

當前中國經濟疲軟的原因,可溯源自中共當局處理國內經濟與社會議題時仍著重政治性思維,包括在新冠疫情期間以動態清零作為實施省/市全面封鎖與大規模檢測,讓國內經濟活動如同一攤死水。當前中國消費者對中國的經濟復甦仍持懷疑態度,對就業和收入成長的預期已轉為負面。近來中國爆發減薪潮,從中央到地方、國企到民企,減薪的情況屢見不鮮,更加劇了人們對未來經濟的擔憂。

再者,中共威權主義擴張與對新疆、香港的人權壓迫,也使得西方民主國家加深對中國的防範與圍堵。美國對中國主要戰略是,聯合民主同盟國家削弱中國經濟實力,進一步限縮中國軍事發展、防止中國透過上海合作組織與、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等國際組織、以及實施「一帶一路」戰略在國際上拉幫結派以威脅印太地區和平穩定的現狀。

中國面對自改革開放以來罕見的經濟慘況,就要施打強心針以挽救中國經濟,就必須要針對「凡是政治優先」的習近平經濟學進行宏觀調控,對內要避免因維穩而對社會造成的衝擊,要鬆綁「國進民退」的社會主義公有制,以及修正「反間諜法」等以增加民企與外商投資信心;對外則要重拾鄧小平的「韜光養晦」外交方針,如此中國才有可能避免成為逐漸走向沒落的經濟大國。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