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開講》推廣母語從正確語源做起

陳明道

台灣國中小學實施母語教學已經二十多年,但據2017年的調查,國中小學生能講流利台語的不到17%,而這些學生在同儕社交中仍講華語(國語);一般父母跟小孩講話也是用華語。台語不受重視的原因之一,是以其為缺少正當語源和書寫文字的古老方言。現在台灣媒體出現的台語文字,大多是隨便杜撰,尤其是濫用華語發音冒充台語,阿貓阿狗都可自編台語字詞,誤導大眾以為台語是隨便拼湊的不入流的方言,這跟香港廣東話使用大眾都能接受的統一寫法有天壤之別。在此情況下,台語怎能享有廣東話那樣的尊重和自豪感?

台語學界注重從古代文獻發掘台語的語源,當然有正面成果,但也有流於古僻的缺憾(例如「嘴」明明是華台共用字,發音也有明確的華台轉音規則可循,卻偏要採用鳥獸器官且發音相違的「喙」),而且語言學的視野不夠寬廣 。

台語不受重視的原因之一,是以其為缺少正當語源和書寫文字的古老方言。(圖:國教署提供)

筆者建議注重語言學原理,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語源研究:

第一,從仿音探尋語源:

有些台語詞是仿照日語用詞及發音,如看板、案 內、壽司等,此無疑義,但台語學界卻忽略了台語對古代華語的仿音,如賭博在台語說為boa,乃是華語「博」的仿音,卻捨此不用,改用一個不具賭博意涵的「跋」;把門關「緊」在台語說為an,是閩南語對北方口語「嚴」的仿音,平實易懂,卻寫為音義皆不相稱的古字「絚」。凡此皆增母語推廣上的困難。

第二, 從語用邏輯探尋語源:

各種語言在詞語使用上都有其獨特的思考方式,稱為語用邏輯。例如「又」在台語說為ko(音閣),被寫成擱/閣/却/更/佫等字,其實從語用邏輯來看,就是平實簡易的「各」字,此字在古漢文是「 異樣」之義,台語的「各樣」(情況異常)和「各憋」(性情怪異)二詞,學界並無異議;由此出發,在邏輯思考上轉個小彎,從異樣引伸為「又一個」, 就是台語的「各再來」,如此簡易平實的語源不用,卻推出那麼多字,令學生無所適從。又如台語「株」(讀du)用作動詞是「向前推」,三腳株就是把三根木竹「推」在一起,使其穩固平衡,比喻為三股勢力對峙。捨此正確的語源不用,卻改用「三腳督」,前二字「三腳」用台語讀,後一字「督」用華語讀 ,無論發音或語義都是不倫不類 ,諸如此類的濫用,斵喪了台語的正當地位。

第三, 從變音探究語源:

台語漢字的文讀,大多有華台轉音規則可循,白讀則有很大彈性,稱為變音,但變音往往仍有規則。例如華語的子音h及hs轉成台語的文讀是h音,此即轉音規則,見諸寒/汗/合/含/縣/懸….等字,但白讀時則子音變為k音,變化很大,唯仍不脫h→k的規則。其中縣及懸二字在台語的文讀是hian,白讀變成kuan。懸字又涉及語用邏輯,即一物懸掛在上面,比人更高,故引伸為高義。學人若不懂這些語言學原理,就會被華台之間較大的音義差 距所困,以致無法探知正確的語源。

(作者為佛光大學名譽教授)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