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開講》自由思想的播種與耕耘 -記殷海光、林毓生和張灝師生的志業

顧忠華/殷海光基金會董事

林毓生先生在紀念殷海光先生逝世三十週年的研討會上,發表了〈論台灣民主發展的形式、實質、與前景〉,文中他清楚指出:「殷先生服膺五四初期所鼓吹的自由主義…,(他)時常慨嘆,早期五四精神與風格在台灣的失落;而重振五四精神,徹底實現五四早期所揭櫫的自由、理性、法治與民主的目標乃是救國的唯一道路。1

眾所皆知,殷海光先生自詡為「五四之子」,生前每年皆維持追念五四的儀式,而殷先生堅持自由主義的價值理念,對於林毓生的治學生涯有著深遠的影響。據林毓生的自述,他原先不很確定自己究竟想投入那一個研究領域,但和指導教授海耶克面談後,終於選擇「個人關懷」的主題,亦即專注研究中國的近現代思想史,並以《中國意識的危機:五四時期激烈的反傳統主義》一書而成名。

殷海光先生自詡為「五四之子」,生前每年皆維持追念五四的儀式。(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提供)

由於林毓生先生相當認同博蘭尼(Michael Polanyi)提出的「支援意識」(subsidiary awareness)概念,我們可以說,林先生於大學求學期間,在殷海光教授的潛移默化下,早已形成了自己未來從事學術研究的「價值關聯」(韋伯語,德文Wertbeziehung),也就是引導問題意識的價值關懷。包括他提出「創造性轉化」的概念,便是站在自由主義的立場,思考中國文化及政治的發展可以有何種「導向」,方能「有利於自由與民主制度的建設2」。

台灣思想史家林毓生。(本報資料照)

再看殷海光教授的另一位學生張灝,張灝先生在紀念殷海光先生逝世四十週年時,發表了〈殷海光先生的理想主義道路:從公共知識分子談起〉,文中他大力推崇殷先生在中國現代知識分子思想傳統中的「獨特」角色,在他看來,如果當年台灣有一個「殷海光現象」,殷先生在生命與人格中散發的理想主義精神就是這種現象的精神核心3

張灝先生回憶自己就是受到殷先生理想主義性格的「牽引」而投到他的門下,而與林毓生先生類似的是,張灝先生生平學術研究的「價值關聯」,同樣受到殷先生的重要啟發。因此即使張先生曾經「受到民族主義情緒的渲染,被文革熊熊烈火所震撼感動5」,但或許一方面他對殷教授有如「北斗星」似的感召念念不忘;另一方面又「很快認識到人在權力鬥爭中,人性會如何扭曲而不自知,這跟他後來發展出『幽暗意識』之說,有著很大的關聯3。」

張灝先生生平學術研究的「價值關聯」,受殷海光先生重要啟發。(圖:取自網路)

同樣是繼承了殷海光先生的五四情懷與思想志業,張灝先生和林毓生先生在著力的面向稍有不同,他注意到西方民主制度的宗教根蒂,提醒必須時時警覺權力的濫用來自人性的墮落,因此大聲疾呼民主制度除了制衡的設計外,更要「正視和省悟」種種黑暗勢力,以有效防範權力的腐化。相對地,傳統儒家的「聖王」觀念失之於過度樂觀,以致於數千年來囿於由上而下的專權統治4。張灝的這一套論述回歸了英美早期的自由憲政運動,也和林毓生發揚海耶克自由主義的理念相互輝映,共同豐富了殷海光先生在台灣建構的自由思想資源,不啻是接力耕耘了孕育民主根苗的園地,終於結出了累累果實。

兩名學生對於自己的啟蒙導師,分別在他逝世的三十年和四十年進行了追思和進一步論述,這在學界屬於一件值得傳頌的美事。今天兩位思想史的重量級學者也已仙逝,撫今追昔,在此謹記他們三位師生曾經履行過的志業,期待來者可追矣!

參考文獻

1. 林毓生:〈論台灣民主發展的形式、實質、與前景〉,收錄於瞿海源、顧忠華、錢永祥編:《自由主義的發展及問題》,台北:桂冠,2002,頁1-24。

2. 林毓生:〈「創造性轉化」的再思與再認〉,收錄於氏著:《中國激進思潮的起源與後果》,台北:聯經,2019,頁39-92。

3. 張灝:〈殷海光先生的理想主義道路:從公共知識分子談起〉,收錄於《思想》,第14期,2010,頁1-18。

4. 張灝:《幽暗意識與民主傳統》,台北:聯經,2020。

5. 廖天琪:追憶張灝二三事(廖天琪乃張灝的姻親),民報網路版,2022/5/25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