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志偉
1972年2月21日-2月28日,美國前總統尼克森訪問中國,打開美中交往大門,迄今滿50年。中國正準備大肆慶祝此周年紀念,但面臨烏克蘭危機當頭,美國則對此日子選擇低調應對。不過,50年前的此刻,對台灣來說,卻正面臨著極為不利的國際形勢,連美國都曾評估,未來台灣恐會成為中國的一部分。但50年後的今天,台灣依然與中國互不隸屬,美台雖無官方關係,但兩國的同盟關係愈形穩固,這50年來台灣如何維持獨立自主不變,值得我們重新回顧。
1972年2月21日-2月28日,尼克森訪問中國,打開美中交往大門,迄今滿50年。中國正準備大肆慶祝此周年紀念,但面臨烏克蘭危機當頭,美國則對此日子選擇低調應對。(圖右為周恩來,維基百科)
首先,最重要的當屬台灣人民對於主權寸土不讓的堅強意志。台灣在過去50年來,經歷無數考驗,包含1979年美國與中華民國結束邦交、駐台美軍撤軍,1995、1996年台海危機,中國對台的軍事恫嚇從未結束。不過,台灣人民在歷次的總統大選中,不論是首次總統民選,還是2000年政黨輪替,都未曾選擇屈服於中國意志。2014年即使面對服貿協議,國共疑似聯手出賣台灣人民權益之際,台灣人以更大的太陽花運動應對,讓國際社會看到台灣人民強大的抗中意志。這都是50年來,台灣能維持主權獨立的重要關鍵。
再者,美國從1979年以來,雖然結束了美軍直接駐守台灣的任務,但美國國會制定〈台灣關係法〉,並透過雷根總統的〈六大保證〉,以及美國歷任總統均維持對台軍售,所帶給中國的壓力也極為關鍵。雖然尼克森訪中,象徵的是美國在兩岸關係上的分水嶺,但時至今日,我們仍必須承認,沒有美國維持對台的安全承諾,中國有相當大可能對台灣做出非理智的軍事行為。
以1995-96年的台海危機為例,美國派出兩個航母戰鬥群,出現在台灣海域周邊,展現對台灣安全的承諾,這是中國至今不敢貿然武力犯台的關鍵事件。所以,歷任的台灣總統,都必須維持親美做為外交的最高指導原則,若試圖選擇「親中遠美」的政治人物,相信都會遭到台灣人民唾棄。去年全國公投,台灣人民選擇以科學角度看待美國豬肉,不以仇美做為行為準則,這是台灣迄今保有安全的重要關鍵。
最後,絕不能輕忽台灣蛻變為民主國家的關鍵意義。許多人或許以為,民主化徒增加台灣維持安全的難度。但事實上,台灣民主化後,加大與中共體制的差異。兩岸不再是兩岸獨裁政權對抗,不再只是中國內戰的遺緒,增加了台灣人民的意志在內,讓兩岸領導人對談時,不可能是獨裁者間的私相授受,就可決定台灣前途,這都是讓中共無法輕易在台灣主權上獲得便宜的關鍵。即使是馬總統選舉時,也都必須喊出台灣前途必須由台灣人決定。
台灣民主化後,還帶來一個重要的國際屏障就是台灣成為國際民主陣營的成員。在冷戰結束後,國際格局已不再是資本與共產的對抗,民主陣營成員大增,中共堅守的專制體制已成為孤鳥,若台灣沒有加入國際民主陣營,兩岸形成兩個獨裁政權的對抗,反而徒增台灣在國際宣傳的難度。同時,也會影響台灣安全在美國人民心目中的地位。
芝加哥全球事務委員會(The Chicago Council on Global Affairs)在2021年發布的民調就顯示,「如果中國入侵台灣,52%的受訪者贊成派遣美軍防衛台灣」,這是自1982年做民調以來,台灣獲得最高的數據。顯見台灣的民主轉型有成,加上中共體制的麻木,相比之下,台灣便可獲得更高的支持,對於我國安全地位也將更有保障。
總體來說,台灣能維持主權地位至今,當然不只有上述幾點。包含台灣的經濟實力雄厚,又有全球首屈一指的半導體科技實力,這都是台灣與中國之所以可以維持互不隸屬關係的因素。但一個國家能不被併吞,最重要的還是民心,以及長久經營的盟友,跟自身抗敵的能力。台灣要能不成為戰火下的犧牲品,不讓烏克蘭事件發生在我們這塊土地,就應該強化國防能力,堅強抗敵意志,守護台灣民主。相信台灣不只能維持獨立自主,還可擺脫中國在國際社會的欺凌,並且終究能成為獲得普世認可的主權國家。
(立法委員)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