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伊朗與西亞世界》2020年美國總統選舉與西亞世界

許多人關注未來拜登任內是否能改變些什麼、或者美國對西亞的政策是否可能改變等等問題。然而問題是,任何的改變,目標都是為了讓美國繼續在世界獨霸,因此,對西亞世界而言,什麼都不會改變。

陳立樵/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目前美國與西亞關係,主要圍繞著阿、以與伊朗問題打轉。拜登(Joe Biden)於今年(2020年)美國總統選舉中勝出,許多人關注未來拜登任內在西亞關係上是否能改變些什麼、或者美國對西亞的政策是否可能改變等等問題。然而問題是,任何的改變,目標都是為了讓美國繼續在世界獨霸,因此,對西亞世界而言,什麼都不會改變。再加上無論是阿以問題或者伊朗問題,美國花了幾十年時間都搞不定了,難道會因為拜登上台有所變化?

英國原本是掌握西亞世界的國家,但「日不落國」終究是走向衰微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便逐漸被西亞國家踢出,隨後由美國接替其位置。50年代英國在伊朗與埃及的優勢先後受到衝擊,正是值得關注的重點時期。時任伊朗首相的穆沙迪克(Mohammad Mosaddiq)擔任國會議員時,一再強調應由伊朗主導石油產業的重要性,以免石油利益落在英國手中。當1901年伊朗首相阿敏蘇潭(Amin al-Soltan)與英國資本家達西(William Knox D'Arcy)簽署石油開採的利權(concession),便給予達西的團隊在伊朗開採石油60年的時間。到了1908年石油挖掘成功,隨後1909年英國波斯石油公司(Anglo-Persian Oil Company, APOC)成立,英國開始享有伊朗龐大的石油利益。

穆沙迪克主張石油國有化,當然衝擊英國在伊朗的重大財源。但二戰後的英國似乎已無力阻擋伊朗。1953年7月韓戰(Korean War)結束,美國總統艾森豪(Dwight Eisenhower)亟欲加強封鎖共產勢力的力道,當時正好有情報指出穆沙迪克可能與蘇俄發展經貿合作,在一切消息尚未確定下,美國竟運用中情局(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CIA)進入伊朗首都德黑蘭(Tehran),策動伊朗社會反穆沙迪克的氛圍,到了8月便將穆沙迪克及其政府拉下台。艾森豪此舉當然並非為了拯救英國,而是讓美國就此踏入了伊朗,英國石油公司(British Petroleum, BP)雖在隔年成立,但已喪失在伊朗開採石油的機會。

拜登在總統選舉中勝出,許多人關注未來拜登任內在西亞關係上是否能改變些什麼、或者美國對西亞的政策是否可能改變。但美國花了幾十年時間都搞不定的問題,難道會因為拜登上台有所變化?(REUTERS)

與此同時,受到英國控制的埃及,在二戰結束後也極力擺脫英國掌握。其中以軍人納賽爾(Abdel Gamal Nasser)勢力最強,1954年納賽爾取得總統大位後,決意將英國控制的蘇伊士運河(Suez Canal)收歸國有。但事實上,該運河在1856年由英法兩國與埃及簽署99年的利權,到了1955年納賽爾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是期限已到而非強行收回。納賽爾此時還有另一項重要工作,就是以阿拉伯人的身份來對抗1948年建國的以色列。對於阿拉伯人來說,猶太復國主義者(Zionist)憑空建立的以色列,破壞了阿拉伯的完整性,自1917年英國《貝爾福宣言》(Balfour Declaration)宣布協助猶太人在巴勒斯坦(Palestine)建立家園之後,難以解決的衝突就此開啟。反猶太等同反英,納賽爾誓言不僅要趕走英國人,還要消滅以色列人。於是1956年10月,英法聯合以色列對埃及開戰。

美國本來在西亞並沒有什麼利害關係,這區域向來是英國勢力範圍。但是,如前文所述,1950年代美國為了圍堵共產勢力,也只能改變原本的對外策略,必須踏上未知的區域。比起穆沙迪克,納賽爾對美國而言更加危險,因為納賽爾有蘇俄的支持是千真萬確的事。美國見蘇伊士運河戰爭擴大,再加上當時自身正為台海兩岸危機焦頭爛額,深怕英法以三國若無法取得優勢,等同是讓蘇俄滲透成功,埃及日後必然更加向蘇俄靠攏。美國譴責英法的行動,希望兩個老牌帝國主義國家就此收手。戰爭在11月結束,但英法在這區域已沒有太大的影響力,反而是美國隨後介入,以支持以色列的策略來抵擋阿拉伯人。

美國在50年代後期逐漸進入西亞,迫使阿拉伯國家無法再動以色列一根汗毛,連打擊以色列最不遺餘力的埃及,都只能在1979年與以色列簽署和平條約。當時最開心的莫過於美國總統卡特(Jimmy Carter),什麼都沒做,就平白獲得天上掉下來這麼大的禮物,西亞問題看似就此解決了!但卡特萬萬沒想到,同一時期,伊朗卻歷經革命,新政府在短時間內由反美的宗教人士何梅尼(Ayatollah Khomeini)所掌握。美國才剛收服了埃及,轉瞬間卻出現了反美的伊朗。1980年,伊朗與伊拉克的兩伊戰爭(Iran-Iraq War)爆發,卡特與下一任總統雷根(Ronald Reagan)便藉由支持伊拉克來打擊伊朗。

比起穆沙迪克,納賽爾對美國而言更加危險,因為納賽爾有蘇俄的支持是千真萬確的事。納賽爾與赫魯雪夫。(維基共享)

1988年戰爭結束,但伊朗竟然沒有倒,隔年上任的美國總統老布希(George H. W. Bush),準備逼著以色列與巴勒斯坦解放組織(Palestine Liberation Organisation, PLO)的領導人阿拉法特(Yasser Arafat)和談。美國的如意算盤是只要巴以關係一旦和緩,美國在西亞就少了個麻煩,才能無後顧之憂的來對付伊朗。只是沒想到,巴以問題並沒有因此解決。即使阿拉法特有和談意願,但其他巴勒斯坦人並不同意,抵抗以色列的行動仍然層出不窮。一晃眼到了2019年,美國承認耶路撒冷(Jerusalem)為以色列首都,所有的政策仍然只對以色列有利。儘管多數阿拉伯國家並沒有再與美以衝突,但巴勒斯坦人的抵抗浪潮卻始終不曾退去,而伊朗也從未改變反美的立場。

拜登選前曾說過,若他當選,將恢復與伊朗的對話。但近期伊朗外交部長薩里夫(Zarif)卻說,「對伊朗而言,美國要做的是實際行動,而不只是嘴上說說。」這句話具有「美國不要再嘴砲了啦!」的意涵。而拜登也說過他「不會將美國大使館從耶路撒冷遷回特拉維夫(Tel Aviv)」,也意味著往後巴勒斯坦人若有抵抗行動也不令人意外。伊朗現任精神領導人哈梅內意(Ayatollah Khamene’i)在推特上強調過他希望所有穆斯林,「不分遜尼派與什葉派,都要團結起來對抗邪惡的美國。」伊朗「反以抗美」的路線,仍是美國收拾不了的難題。歷任「偉大」的美國總統都沒能解決上述兩大問題,拜登在美國氣勢正衰時上任,表現會比較優秀嗎?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