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旭
所謂「性平教育融入生活」,生活中許多部分都是性平教育非常好的教材,習俗當然也不例外,生活、綜合活動、社會等科目都會提到! 恰好這幾天是端午連假,而端午節中其實也有不少習俗正與性別相關,有些帶有刻板印象,有些則反映了過往對女性的不平等,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吧!
1. 女性禁止划龍舟,連登上觸摸都不行
過去習俗中認為女性是『不潔』之物,不僅會帶來霉運,還會『嚇走龍氣』,所以為了『保平安』,別說是女性不能划神聖的龍舟了,連登上和碰觸都是絕對禁止的!而這種源自父權、對女性極度歧視貶義的習俗,隨著性別平等觀念的推動已逐漸淡化,但至到現在仍影響著女性參與龍舟賽事的比例,甚至仍有部分地區禁止女性划龍舟!
過去習俗中認為女性是『不潔』之物,不僅會帶來霉運,還會『嚇走龍氣』,所以為了『保平安』,別說是女性不能划神聖的龍舟了,連登上和碰觸都是絕對禁止的!圖為今年「鹿港慶端陽」龍舟賽最大亮點,模特兒正妹隊參加表演賽。(資料照)
2. 端午節也是女兒節,已婚女性終有機會返家探親
端午節也被稱為「女兒節」,來源有三種說法(註),我們就先講多數地方採用的常見說法,如明《宛署雜記》所記載的:「五月女兒節,繫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態極研,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從初一到初五,未出嫁的青少女,應該要盛裝打扮,而此處提到的盛裝打扮,當然仍舊是帶有刻板印象、希望女性如花朵般的「嬌柔」。
已婚的女性則有機會可以返回原生家庭(歸寧)、探望家人,而這對當時許多已婚女性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因為自從農曆二曰初二後,已婚女性就沒有回原生家庭的機會(像清明節就有習俗禁止女性回原生家庭祭拜),而直到五月初五的端午節,因為在卦象中是吉利的「比和」之象,所以女性才得以「端午回娘家省親」。
端午節也是女兒節,已婚女性終有機會返家探親。圖為《端陽故事圖》冊之「懸艾人」局部,清徐揚繪。(網路)
而另一種「避惡月(五月被稱為惡月,很多瘟疫及惡獸)」、「避惡日(端午節也被稱為惡日)」、「躲午」的習俗則是從反向而來,為了趨避惡獸、不吉利、壞事、毒物等等,所以已婚女性才要在端午時回娘家。而不論是正向或負向,重點是,已婚女性在二月初二後,終於有「正當理由」、不被責怪地回原生家庭探親。
註:在另外兩種說法中,第二種說法認為女兒節是為了紀念武則天,嘉陵江旁的女性會傳著豔麗的服飾到江邊載歌載舞,希望金龍再出現、多讓幾位女性懷孕、生出像武則天一樣的女性豪傑。但這說法實際上和端午節搭配上且真的舉辦的地區非常少。(*金龍讓女性懷孕的說法仍帶有父權意涵)
第三種說法則是以時間順序來區分,說古代有三個傳統節日會被稱為女兒節,五月初五端午節最早,所以屬於未出嫁的「閨女」;接下來是七月初七的七夕,屬於「剛出嫁的女兒」;最後是九月初九重陽節,屬於「老閨女」,也包含所有已嫁出去的女兒。而從名稱即可知道,這種說法對於女性的婚家想像不僅非常狹隘、且帶有濃厚性別刻板印象。
3. 已婚女性難得可以外出休閒的日子
在過往「三從四德」的壓迫下,外出休閒幾乎可說是男性的特權。一個具有「婦德」的女性,應該要「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不准在外拋頭露面,縱使外出也必須是為了生活之必須,絕對不能自在的「休閒」,否則「不守婦道」一詞就會在旁人口中傳開。而在家裡,已婚女性必須負擔所有的家務、祭祀、儀式,以及最重要的——服侍丈夫及夫家所有的人,自己的想法和生活鮮少會被在意。在這樣的情況下,端午節是過往極少數已婚女性可以跳脫日常「以夫家為主」框架的日子,除了有機會能夠回原生家庭探望外,也能夠藉機外出休閒不被責罵。
在忙完這日所有的傳統祭祀、儀式、家務、以及縫紉後(別懷疑,在能外出前,已婚女性還是要先做完這些事),女性可以外出「發虎仔香(香包)」,或是和其他家人一起穿新衣裳出遊、參拜、以及「游江」、觀賞龍舟。
4. 髮髻、豆娘\建人、長命縷、端午鎖、香包等大量縫紉與「比較」
習俗中,端午節這天要配戴許多飾物,以求驅邪避穢。包含女性外出時可以摘赬桐花、月桃花做成髮髻;女性要用彩色絲布做成艾草葉子、蟲、魚、鳥、瓜果、人形等樣態,並把這些串在一起插在髮鬢邊,叫做「豆娘」,而在部分地方,也將人形的稱為「健人」;孩童手腕上要繫五彩絲線編織的「長命縷」,頸間也要掛上如同金鎖或錢幣的「端午索」。
忙完以上這堆零零總總的飾品後,還有大家熟知的「香包(虎仔香)」要製作!新婚女性為了「興旺夫家」以及「為自己未來小孩求得好人緣」,還必須在端午節時,將自己及娘家製作的香包發送街坊,也就是俗稱的「發虎仔香(香包)」;而未婚女性則應該要為了喜歡的男子,精心製作香包,而眾人在看到男子配戴香包時,就可以知道這位女性手是否靈巧。
新婚女性為了「興旺夫家」以及「為自己未來小孩求得好人緣」,還必須在端午節時,將自己及娘家製作的香包發送街坊,也就是俗稱的「發虎仔香(香包)」(網路)
而這些大量縫紉品的製作,傳統習俗上全部都是女性應做之事,也是過往「女紅」中很重要的一塊,並將用來衡量女性的品德、能力與社交,尤其是針對未婚以及新婚的女性。而這些做法及評斷,不僅形成了性別隔離,時時刻刻提醒「男耕女織」的刻板框架,同時也成為對女性的不平等對待。
5. 香包居然也有分性別?!
用來驅邪避蟲的香包是許多人熟知的端午節代表,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其實在過去不同性別、年齡層的香包,都有不同的代表圖像與象徵,例如,女生配戴的香包應為花朵、鳥形,代表聰慧、嬌柔與美麗;男生則應是非常代表性的老虎香包;而老人家則多是梅花與菊花,代表健康防病。
6. 從《白蛇傳》反思性別不平等
最後,順著端午的習俗——雄黃酒,讓我們一起延伸看見,
《白蛇傳》故事內容大家應該都很了解,而其中的主角:
從《白蛇傳》反思性別不平等。圖為《西湖三塔記》中的白蛇傳說。(維基共享)
習俗的本意是「希望對人們有更好的協助、體諒與祝福」,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下,藉以這些「參考」善意地讓所有人們擁有更好的生活。然而,在俗形成及「傳遞」的過程中,在外在權勢、父權、刻板印象的影響下,有些習俗反而從「協助」變成了他人的負擔與阻礙,完全違反了其最初的本意!
性平教育所希望帶給大家的,並不是去全然地否定習俗,而是促使人們能夠去重新思考與檢視,這些習俗中是否帶有性別刻板印象及不平等壓迫,如果有,就順著現在的社會狀況,一點一滴地將其調整,使其回歸習俗的『本意』,真正地讓所有人們都能藉此擁有更好的生活!
(性別平等教育大平台 專案經理 )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