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伊朗與西亞世界》庫德族命運:敘利亞那端的庫德族問題

敘利亞的庫德族問題,包含其他地區的庫德族,都不具「自決」性質,儘管這問題的形成是在「民族自決」的時代,但若從歷史脈絡的發展來看,原本就沒有敘利亞這樣的國家、也就沒有特定的敘利亞庫德族,這些都是在一次大戰之後才出現的。

陳立樵/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局勢,讓庫德族成為了四分五裂的族群。美國總統威(Woodrow Wilson)那美好的口號「民族自決」(self-determination),究竟誰才有資格使用,就連威爾遜自己都沒有答案。即使這些庫德族人要用「民族自決」來決定自己的未來,也不代表當時的時空背景能夠讓他們擁有「自決」的能力。換句話說,儘管有些庫德族人追尋獨立自主,但西亞局勢的發展卻成了獨立的重大阻礙。被迫成為敘利亞(Syria)居民的部分庫德族人與其他地方的庫德族,都面臨同樣的問題。

1916年《賽克斯—皮科協議》(Sykes-Picot Agreement of 1916)中,英法的「中東專家」大筆一揮,把鄂圖曼帝國(Ottoman Empire)阿拉伯地區,大致上是今日的摩蘇爾(Mosul)、敘利亞、黎巴嫩(Lebanon)以及今日土耳其(Turkey)南部劃入法國勢力範圍。這個法國區域的東部,便是庫德族人居住的地。來自伊斯蘭聖地麥加(Mecca)、也是先知穆罕默德(Mohammad)後裔哈希姆(Hashemite)家族的費薩爾(Fayal bin Hossein)在今日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Damascus)稱王。哈希姆家族意圖建立廣大的阿拉伯王國,這個目的成了與英法切割西亞版圖的策略,一如大學生選課選到時間重複的「衝堂」。

被迫成為敘利亞居民的部分庫德族人與其他地方的庫德族,在西亞局勢演變下,自決成了空洞的口號。圖為敘利亞境內的庫德族女兵。(REUTERS)被迫成為敘利亞居民的部分庫德族人與其他地方的庫德族,在西亞局勢演變下,自決成了空洞的口號。圖為敘利亞境內的庫德族女兵。(REUTERS)

一戰結束之後,國際聯盟(League of Nations)頒佈了「委任託管」(mandate)原則,將鄂圖曼瓦解後那些「不能自理」的區域列入戰勝國的託管地,以「協助」當地人的發展走向「文明」。這樣的結果,其實與威爾遜的「民族自決」原則相互矛盾,但反正美國最後沒有簽署《凡爾賽和約》,也沒有加入國際聯盟。所以,有些民族能不能自決,和「民族自決」原則已經沒有關係。英法兩國於1920年4月再行簽訂《聖雷莫協議》(San Remo Agreement),正式劃清雙方在阿拉伯地區的勢力範圍。這與《賽克斯—皮科協議》稍有不同,摩蘇爾成為了伊拉克的一部分,即英國的勢力範圍,而法國的勢力範圍,也就確定是今日的敘利亞與黎巴嫩。也因此,庫德族的居住地,出現了伊拉克庫德族、敘利亞庫德族、土耳其庫德族三大區塊。

結果,費薩爾在7月遭到法國軍隊驅逐,建立阿拉伯王國的理想幻滅。但諸多阿拉伯人更沒想到的是,隔年費薩爾竟然在伊拉克(Iraq)接受英國的扶植稱王,讓費薩爾在敘利亞頓時「脫粉」不少。情勢如此演變,庫德族與法國的共同對手就順勢成了費薩爾,也就是廣義的阿拉伯人。往後,不少庫德家族也因此與法國關係頗為密切。

1920年8月,鄂圖曼政府與戰勝國簽訂《色佛爾條約》(Treaty of Sevres),失去阿拉伯地區的所有權,連安納托利亞(Anatolia)也被切割的四分五裂,僅有安卡拉(Ankara)的凱末爾(Mustafa Kemal)是戰勝國無法壓制的勢力。庫德族本應在《色佛爾條約》中取得自治地位,但當時的英法為了維護自身利益,便與凱末爾劃清疆界。凱末爾在安納托利亞開始宣揚「土耳其化」(Turkify)運動,這導致「少數族群」受到打壓。但這所謂的少數並不見得是真正的少數,而是凱末爾政府定義下的少數。在凱末爾勢力尚未穩固時,「土耳其化」是「合理化」政權的武器,庫德族在凱末爾的定義中,就歸類在少數。

凱末爾在安納托利亞開始宣揚「土耳其化」運動,這導致「少數族群」受到打壓。(http://politikaakademisi.org/)凱末爾在安納托利亞開始宣揚「土耳其化」運動,這導致「少數族群」受到打壓。(http://politikaakademisi.org/)

凱末爾的壓力迫使不少庫德族人逃往敘利亞與伊拉克。當時法國控制敘利亞的作法,便是吸納這些流離失所的庫德族人,並且寬待他們,這是針對凱末爾在北方對庫德族的打壓政策而來,為了間接讓安納托利亞高原的庫德族沒有與凱末爾政府合作的空間,並成為凱末爾政府不穩定的因子。法國讓敘利亞北部的庫德族成立「獨立聯盟」(Khoybun League),而庫德族也藉著對抗凱末爾,對外加強宣傳庫德族是「文明的」,土耳其是「野蠻的」的意涵。在許多研究中,庫德族「獨立聯盟」的作為,已經形成明確的庫德族民族主義。但卻終究受法國管轄,庫德族的自決並非自己決定,極為諷刺。凱末爾讓英法難以招架,以致於兩個強權必須要與凱末爾政府有所妥協。

1921年10月,法國與凱末爾政府簽訂邊界條約,稱為《安卡拉條約》(Treaty of Ankara),透過這份條約讓法國在敘利亞的統治得以不再受凱末爾的壓力。這樣一來,也正式確定了這區域庫德族,至此分成土耳其庫德族與敘利亞庫德族。1923年7月,一戰戰勝國終於與凱末爾政府簽署條約,稱為《洛桑條約》(Treaty of Lausanne)。戰後鄂圖曼與戰勝國糾纏許久,在此時已然走入歷史。敘利亞阿拉伯人反法國的浪潮持續延燒,對法國人來說這些都是「愚蠢」的阿拉伯人,不懂得如何自我管理。最終導致了1925年8月的敘利亞叛變(Syrian Revolt),由阿特拉希(Atrash)家族領導對抗法國勢力,直到1927年法軍才大致底定情勢。由於不少庫德族人服務於法國軍隊中,在阿拉伯人的反叛中扮演鎮壓阿拉伯人的重要角色,這也讓敘利亞的庫德族人與阿拉伯人關係更加惡化。

1925年8月的敘利亞叛變由阿特拉希家族領導對抗法國勢力。(Robs Webstek)1925年8月的敘利亞叛變由阿特拉希家族領導對抗法國勢力。(Robs Webstek)

敘利亞的庫德族問題(其實本來沒有人要引起問題),包含其他地區的庫德族,都不具「自決」性質,儘管這問題的形成是在「民族自決」的時代,但若從歷史脈絡的發展來看,原本就沒有敘利亞這樣的國家、也就沒有特定的敘利亞庫德族,這些都是在一次大戰之後才出現的。當客觀環境發展的重心不在庫德族本身時,庫德族要主觀地追尋自治或獨立,就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了。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