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伊朗與西亞世界》庫德族命運:「邁向國際化」的伊拉克庫德族問題

1979年復興黨的薩達姆胡笙掌權之後,庫德族的命運有了更多的變化,歷經兩伊戰爭爆發、安法爾運動、波斯灣戰爭,到美國入侵伊拉克,庫德族從內政問題,在伊拉克成為「世界公敵」之後,成了國際問題。。

陳立樵/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伊拉克的庫德族的問題,早於伊拉克1921年建國前就已存在,卻在隨後的「泛阿拉伯主義」(Pan-Arabism)浪潮中成為配角。固然歷屆執政者都關注庫德族問題,但卻沒有令人滿意的結果。1960年代後期復興黨(Ba’th Party)執政之後,仍難以「和平」解決問題。畢竟主導權都在政府手上,從不是庫德族人。不過,當1979年復興黨的薩達姆胡笙(Saddam Hossein)掌權之後,情況有了更多的變化。

1979年1月,伊朗巴勒維國王(Pahlavi Shah)離開伊朗,為西亞帶來新局勢。幾個月後出現的何梅尼(Ayatollah Khomeini)宗教勢力,因反對巴勒維的立場,受到伊拉克庫德族人支持,並且希望何梅尼能夠協助他們推翻復興黨政府。以庫德民主黨(Kurdish Democratic Party, KDP)為例,原本與巴勒維友好,但1975年兩伊達成友好關係後,巴勒維就不再受到KDP支持。此外,當1975年庫德族勢力遭到大規模鎮壓之後,反對復興黨政府的主要勢力就為什葉派穆斯林取代。1979年何梅尼的什葉派勢力得勢,也就讓伊拉克的薩達姆政府警戒。這對於執政僅一年的薩達姆來說,隔壁這個伊朗鄰居是個相當難以處理的問題。伊拉克的庫德族若要藉此顛覆復興黨政府,不是薩達姆樂見的情況,眼下就連什葉派穆斯林都成為可能是引起動盪的因素,一個不慎便有可能讓整個伊拉克陷入混亂。1980年9月,薩達姆政府就對伊朗發動戰爭,即著名的兩伊戰爭(Iran-Iraq War)。

1980年9月,薩達姆政府對伊朗發動戰爭,即著名的兩伊戰爭。(圖:網路)

在這場戰爭中,不是所有庫德族人都反對伊拉克政府,甚至有部分的庫德族就在伊拉克軍隊服務,盤據在伊拉克北方,痛擊庫德族民主黨等勢力。但因勢力難以為繼,1986年左右便遭到庫德族民主黨擊退。同一年,薩達姆政府對庫德族發起「安法爾行動」(Anfal Operation)。

《古蘭經》(Quran)第八章名為「安法爾」,也就是「戰利品」(spoils of battle)之意,對伊拉克政府而言,這個運動就是以宗教之名懲罰庫德族。任何反對伊拉克政府的庫德族團體、或在兩伊戰爭中支持伊朗的庫德人,都是在這場行動中要「清理掉」的目標。接下來近3年的軍事行動中,傳言使用了國際間禁止的化學武器,行動指揮官阿里哈桑馬吉德(Ali Hassan al-Majid)還被冠上了「化學阿里」(Chemical Ali)的稱號。庫德族人稱,約有18萬同胞遭到殺害。對庫德族來說,這是場「屠殺」,而在兩伊戰爭中,因伊朗已與美國交惡,所以美國是伊拉克的主要支持者。

庫德族人稱在安爾法運動中,約有18萬同胞遭到殺害。(N Suds)

1990年9月伊拉克進攻科威特(Kuwait),即波斯灣戰爭(Gulf War)。對於伊拉克而言,攻打科威特有收復失土的意涵。在鄂圖曼帝國(Ottoman Empire)瓦解之際,科威特這個地方本應屬伊拉克的一部分,後卻為英國所控有,直到1961年獨立。伊拉克若能拿下科威特,象徵著對西方帝國主義傳統的打擊。同時,薩達姆也把矛頭指向以色列,這並非對以色列有多麼不滿,而是伊拉克長久以來「泛阿拉伯主義」的表現。早期英國協助歐洲猶太人移民巴勒斯坦時,就引發阿拉伯人與猶太人之間的爭執,1948年以色列建國之後,伊拉克參與過阿以戰爭,只是隨後埃及成為反以色列的主角,伊拉克又有自己的問題要解決,因此對以色列的敵對不甚嚴重。但是,復興黨的「泛阿拉伯主義」並未消退,在歷經70年代的庫德問題、80年代的兩伊戰爭後,便在90年代趁著打科威特收復失土,也順道來「好好照顧」以色列了。

這時候,美國卻搖身一變成了反對伊拉克最力的角色。1990年時任美國的老布希(George H. W. Bush)因其家族擁有的石油利益在伊拉克攻打科威特時受損,轉瞬之間,美國對伊拉克的立場由支持成了反對。國際風向也隨著美國立場易幟而改變,當老布希說「這不是伊拉克與美國之間的問題」時,國際輿論也逐漸塑造了「世界對抗薩達姆」的氣氛。而前一段所提庫德族遭「屠殺」的慘況,原本還不見得受到國際重視,但在90年代,這場屠殺就被渲染成庫德族的悲劇、薩達姆的罪行。尚不探討薩達姆是否有罪,但可以思考的是,伊拉克對庫德族的政策,是許多國家都有的主流與少數族群對峙情況,沒有任何一個政權樂見境內有一群人不願效忠、主張脫離,但伊拉克政局夾雜太多外來的箝制因素,導致局勢極端到以「屠殺」行動來解決。

庫德族遭「屠殺」的慘況,原本不受到國際重視,但在90年代,這場屠殺就被渲染成庫德族的悲劇、薩達姆的罪行。(REUTERS)

1991年波斯灣戰爭結束後,薩達姆政府在國際的壓力之下同意停戰,而這個挫敗讓往後伊拉克庫德族相對地自主許多,尤其在伊拉克北方逐漸有個形式上的「政府」出現。同時,聯合國安理會(Security Council)在1991年的第688號決議案,也譴責伊拉克居民在庫德族居住區的壓迫。以往安理會並不太在意庫德族的處境,但波斯灣戰爭後,庫德族問題也跟著「國際化」了。對於伊拉克歷代政府而言,庫德族問題就是內政問題,但當伊拉克在波斯灣戰爭成為「世界公敵」之後,庫德族問題就成了國際問題。

2003年美國在小布希(George W. Bush)任內入侵伊拉克,除了謊稱薩達姆政府有大規模毀滅武器(Weapon of Mass Destruction, WMD)之外,還稱是因薩達姆政府對於庫德族的壓迫與屠殺,這讓人不禁聯想到小布希入侵伊拉克之舉,是否只是為了完成老布希任內沒能剷除薩達姆的遺憾。

但是,庫德族問題會因為復興黨倒台就此解決了嗎?近年來我們仍看到庫德族尚在爭取權益,而這一切維持在無止盡循環狀態,至於其他國家的庫德族,看來命運亦然。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