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瞭望之窗》台灣應從美國對中政策檢討過程找尋機會

台灣被捲進這場美中對抗,有無法操之在己的現實,但也有著化風險於利多的機會。台灣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善用美國與國際對於如何有效調整對中政策的論辯氛圍,從中展現台灣的戰略價值。除了持續在正式外交管道形塑台灣建設性的角色,還要廣於社群網絡、智庫社區、媒體與意見領袖圈,積極提升能見度與發言權。

托克維爾

最近美國華府保守派智庫「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訪團造訪台灣,不僅總統蔡英文親自接見,台灣政府國安外交高層也以高規格接待。美國主要智庫多宣稱跨黨派獨立運作,但實際多具有明確保守派與自由派屬性,也成為共和黨與民主黨培養政府人才的搖籃。歐巴馬執政時期,政策立場較親民主黨的「布魯金斯研究院」(Brookings Institution)就獲得重用,其政策建言和論點也具風向球效應。

共和黨的川普上任後,風水輪流轉,換成較親共和黨的智庫當道。但由於在競選期間,部份共和黨策士聯署反對川普,也讓外界較熟悉的「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或美國「企業研究院」(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未獲川普太多青睞,僅有少數雀屏中選進入政府。反倒是非主流的「哈德遜研究所」異軍突起,箇中原委值得探索。

真正讓這個保守派智庫站上檯面的,就是10月4日美國副總統彭斯(Mike Pence)在「哈德遜研究所」發表了一場美國對中國政策的演說。彭斯出身印地安納州眾議員和州長,「哈德遜研究所」也發跡於印地安納,後來遷至華府。川普在競選總統期間針對美國對中政策的發言,很大程度受到「哈德遜研究所」中國事務專家的影響,尤其是曾經在美國國防部與國會任職的白邦瑞(Michael Pillsbury)。白邦瑞的著作《2049百年馬拉松:中國稱霸全球的祕密戰略》(The Hundred-Year Marathon: China’s Secret Strategy to Replace America as the Global Superpower)是川普陣營對中政策的「聖經」,不但成為彭斯這場關鍵性演講的核心架構,彭斯還在講稿中特別提到白邦瑞。

美國華府保守派智庫「哈德遜研究所」訪團造訪台灣,總統蔡英文親自接見。左為哈德遜研究所資深研究員施奈德。(中央社)

台灣外交系統嗅到如此訊息,趕緊押寶「哈德遜研究所」,這只是外交的基本功夫。更重要的後續工作,是如何在彭斯演說開啟美國對中政策「重新開機」的論戰演進過程中,投注必要的資源,深化台灣的利基,讓台灣不會淪為膚淺政客口中「川普架子上的貨品」,而是不可或缺、值得投資的長期績優股。

彭斯演說中的關鍵語句是:「川普總統明確表示,美國已經對中國採取新的政策。我們尋求公平、對等以及相互尊重主權的關係,而且我們已經開始採取迅速有力的行動來達成這個目標。」

如此政策的演進有跡可尋,見諸於去年川普政府揭曉的首份國家安全報告、後續國防部的年度國防授權法以及對中國軍力評估,搭配「印度太平洋戰略」(Indo-Pacific strategy)的成型,而且是以貿易戰的開啟做為訊號。舉凡彭斯和川普政府高層官員也都口徑一致說給過北京機會,但未見具體建設性回應。

而且從彭斯發表這場演說的內容、時機、與方式,都非率性所為。別忘了,彭斯即將代表川普出席在巴紐舉行的年度「亞太經合會」(APEC)非正式領袖高峰會。由他在訪問亞洲前,先行定調美國對中政策將出現重大戰略轉變,顯見這是精心設計的安排。

彭斯在訪問亞洲前,先行定調美國對中政策將出現重大戰略轉變,顯見這是精心設計的安排。(AP)

部份親民主黨的策士與歐巴馬政府前官員紛紛跳出來潑冷水。有的批判彭斯的演說只是在為川普日前於聯合國大會的演講「補破網」;有的警告川普政府,美國實行三十多年的對中「交往政策」(Engagement policy)不應輕易被揚棄,或是以「斷絕交往」(Disengagement policy)的對抗式新政策加以取代;有的擔心川普在貿易、安全、甚至外交上與中國全面開戰,忽略現今中國經濟實力的強大,也置美國盟邦與夥伴於「選邊站」的困境;更有人直指川普過於偏聽,而且現階段美國政府對中政策決策官員的年紀太輕,不熟悉過往美中交往的歷史背景與戰略思維。

彭斯的演講還提及台灣,包括指責北京對台灣的邦交發動攻勢,破壞台海穩定。彭斯更表示美國政府將遵守三個聯合公報和《台灣關係法》所反映的「一個中國政策」,美國始終相信,台灣對民主的擁抱為所有華人展示了一條更好的道路。部份親民主黨的美方人士也提醒台灣不要見獵心喜,應該審慎觀察這場美中角力的後續發展與川普「交易式」外交的決策形成過程。

可以想見,這場美國內部對於如何重新建構對中政策的論戰,勢必激烈而漫長,更會緊密搭著美國國內政治與選舉的節奏直到2020年川普的連任選舉。共和黨積極為川普的對中政策辯護誠屬自然,但川普政府仍然必須有效地化解來自盟邦與夥伴的憂慮不安。從日本首相安倍決定訪問中國,尋求兩國在經濟上的合作,即可看出許多國家對川普諸多作為上的問號。民主黨對於川普有意調整對北京的戰略迭有批判也值得參考,但美國自由派陣營也同意必須針對中國崛起給美國、甚至區域與全球帶來的衝擊,採取更有效的因應戰略。而且,不容否認的是,過去「交往派」認為中國市場開放後,能夠進一步民主開放、甚而成為國際建制裡「負責任的利害關係者」,結果北京所做所為卻反其道而行。無論「交往政策」是否證明失敗,檢討都是必要的。

日本首相安倍決定訪問中國,尋求兩國在經濟上的合作,可看出許多國家對川普諸多作為上的問號。(REUTERS)

最後的結果,有可能只是戰術上的改變,呼應川普商人鍾愛談判與交易的性格,但也有可能自此開啟美國對中政策的「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台灣被捲進這場美中對抗,有無法操之在己的現實,但也有著化風險於利多的機會。

對此,蔡英文政府已經先行定調,台灣政府追求的是極大化自身的國家利益,而非「選邊站」。蔡英文在國慶談話中也提出不會貿然升高對抗、不會屈從退讓、不會走向衝突、不會背離民意來犧牲台灣的主權等四大保證,向國內與國際展現台灣「求穩、應變、進步」態度。

台灣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善用美國與國際對於如何有效調整對中政策的論辯氛圍,從中展現台灣的戰略價值。除了持續在正式外交管道形塑台灣建設性的角色,還要廣於社群網絡、智庫社區、媒體與意見領袖圈,積極提升能見度與發言權。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