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歐洲之心》足球、聖經帶與同志平權:荷蘭同志如何挑戰刻板性別觀

荷蘭同志現在享有的平權生活,是集結各方力量,長期與主流體制進行衝撞與對話的結果。即便如此,迄今在足球場上、在基督教傳統濃厚的小鎮中,或面對抱持刻板性別觀的外來移民時,荷蘭同志仍必須以智慧與勇氣尋找到自身的生存之道。與台灣不同的是,荷蘭的同志群體多了許多將同志議題視為「像喝水和吃飯一樣正常」的戰友與群眾。

 陳玫妏/荷蘭萊頓大學區域研究所博士

荷蘭阿姆斯特丹同志大遊行。(圖片來源:網路)

2018暑假荷蘭傳媒上色彩繽紛的盛事,除了四年一度的世足賽外,便是年度的阿姆斯特丹同志大遊行。作為史上第一個開放同志合法結婚的國家,荷蘭在婚姻定義和人權思考上,都有領先全球的思維。一位長期生活與工作在荷蘭的台灣同志朋友這麼對我說過:

「在荷蘭,作為同志,就像喝水和吃飯一樣正常,沒有人會特別拿來作為一個話題討論。」

精闢地點出荷蘭在多年實施性別平權後,多元性傾向和平共存、兼容並蓄的圖像。在日常生活中,荷蘭同志享有合法結婚權的事實,也反映在荷蘭糕餅店製作結婚蛋糕時,在男女人偶之外,並列著男男人偶、女女人偶的選項。

但事實上,荷蘭在法律規定和社會接受之間,仍存在一定的落差。如標舉男子陽剛氣質的足球界,恐同仍是球場上的主調,有些國家更視之為禁忌話題。在荷蘭新教教徒散佈居住的地區—「聖經帶」(Bible Belt)1 —裡,相對傳統保守的新教教徒,更對已受到荷蘭一般大眾接受的安樂死、器官捐贈、墮胎、接種疫苗、週日營業,以及同性婚姻合法化等,持反對意見2

做為一個民主自由的國度,多元意見的交鋒與妥協是一常態。荷蘭同志如何挑戰特定信仰、文化與領域刻板的性別觀,並取得與主流社會攜手並進的行動力量?

荷蘭「聖經帶」,亦為基督新教教徒所在區域。(圖片來源:網路)

足球界仍避談或歧視同志

在激烈的足球賽事與明星球員的報導中,我們幾乎不曾或很少聽到有關性別的討論。即使是在以寬容和開放態度聞名的荷蘭,在足球界恐同的口號與歌曲仍屬常見,沒有同志職業足球員敢於瀟灑出櫃。足球(也包括許多運動)強調陽剛、強壯的男子氣概是造成其壓抑多元性傾向的主因。在拿過五次世足盃冠軍的巴西,一位遭到對手球隊經理毀謗的同志球員提出告訴,便遭到法官以「足球是一個屬於強健男子的運動,並不是同性戀的運動」為由駁回。

面對足球界恐同的主調,荷蘭皇家足球協會(Koninklijke Nederlandse Voetbal Bond, KNVB)在2012年發起一項「每個人的足球」(Football for Everyone)的行動計畫,針對訓練人員、教練與裁判進行教育,其中包括教導教練如何在球隊中討論同志議題。他們同時製作了一支詼諧幽默的Youtube影片,以「同性戀?這沒什麼好奇怪的」(Gay? There is nothing queer about it)為口號,試圖提升足球界友善同志的氛圍。

對荷蘭同志足球員另一個具里程碑意義的事件,則是2013年,在其時擔任荷蘭國家足球隊教練的路易斯.范加爾(Louis van Gaal),決定參加當年阿姆斯特丹的同志大遊行,透過行動向荷蘭與全球足球界清楚傳達挺同的訊息。即便如此,足球場上歧視同志的言論仍時有所聞。2012年荷蘭足球聯賽冠軍隊伍阿賈克斯-阿姆斯特丹(Ajax Amsterdam)的主教練法蘭克.德波爾(Frank de Boer),便發表過「男同性戀缺乏運動能力」的言論。即使他事後道歉,但由此可以看出足球界對同志議題的主調,不是迴避就是歧視。

在球場外的現實社會,荷蘭同志當然也遭受過壓抑與攻擊。1987年9月5日落成,現今矗立在阿姆斯特丹一角的「同性戀紀念碑」,便是為了紀念所有因同性戀傾向而遭到欺壓和迫害的男女。近幾年在荷蘭發生的一次同志攻擊事件,則不幸地與荷蘭多元文化並存的社會實況有關。2017年4 月2日週日凌晨,在荷蘭東部城市阿納姆(Arnhem),一對手牽著手走在街上的同志,遭到多名具摩洛哥背景的年輕人攻擊,因而引發荷蘭媒體與政界發起「所有人手牽手」(#allemannenhandinhand)運動。許多政治人物、運動員、媒體人與各職業人士,紛紛透過社群媒體上傳與同性牽手的照片,以聲援受到暴力攻擊的同志。由於攻擊同志的是摩洛哥人,有些人認為這更多是摩洛哥問題,而非荷蘭社會恐同的問題。但不可否認地,同志受到特定信仰、文化、領域壓抑的情形,在這個追求多元文化主義的國度裡,是一個必須面對的事實。

同性戀受難紀念碑:由三個小三角所形成的一個大三角,為一紀念場所。(圖片來源:作者攝)

新教倫理與「同志平權」精神

荷蘭對同志議題同樣抱持反對立場的基督新教團體,如何調節教義倫理與同志平權訴求之間的衝突?這問題必須回歸荷蘭特殊的政治生態來談。直到上世紀50年代,荷蘭因宗教分野所導致的社會分層仍十分涇渭分明。天主教、基督新教以及底層勞工三大群體,各自有一套自己的報紙、電台、學校、醫院、銀行、貿易聯盟,以及想當然耳的,政黨。這種社會分層被稱為「支柱」(pillar),而社會分層化則是「支柱化」(pillarization)的過程。後因時空轉換,自由化思潮興起,「支柱」制度雖鬆動解體,但在政黨版塊上依舊看得出清晰的歷史痕跡。

「改革政治黨」(SGP,荷蘭正統喀爾文主義政黨)、「基督教聯盟」(CU,荷蘭基督教民主主義政黨)、「基督教民主呼籲」(CDA,荷蘭基督教民主主義政黨)等,都是以基督宗教教義立黨的黨派。雖然他們在下議院的席次不多,但每次大選都會獲得一定票數的選民支持,而這些選民的分佈即與上述的「聖經帶」相符。

由於社會分層的細化,荷蘭由為數眾多的政黨所組成的政治版塊,讓某黨獨大或取得絕對優勢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內閣必須由下議院選舉中獲勝的政黨經過妥協來組成。許多帶有激進思潮的法案,如同性戀婚姻合法、墮胎、安樂死等,都是在1994年至2002年之間,由首次形成的「紫色聯盟」(由紅色的社會主義政黨,和藍色的自由主義政黨所形成的聯合內閣)通過的。當時上述基督教民主主義派政黨在選舉失利後,首度未進入執政聯盟內。

荷蘭同志婚姻合法化歷史簡表。(資料來源:荷蘭同性婚姻,維基百科英文版)

儘管保守基督教黨派領袖反對同性戀權利立法,但他們確實承認同性戀群體的存在,並反對針對LGBT人群進行的歧視。此外,當「基督教聯盟」、「基督教民主呼籲」有機會與「工黨」(PvDA)組成聯合內閣(2007-2010)時,他們也並未企圖改變已通過的同性婚姻法,因為他們認為這是具有廣大社會基礎的現象,因此是一個「既存的事實」。在荷蘭,基督教教會對同志伴侶關係的承認,更先於法律。早在1986年,荷蘭基督新教中的「抗辯派兄弟會」(de Remonstrantse Broederschap)便決定成為世上第一個在教堂內為同性伴侶關係進行祝福儀式的基督教教派。

換言之,不論是基於實用主義還是人道關懷,荷蘭基督教政黨對LGBT群體的看見、承認,並進而以法律保障其基本人權與婚姻權,充分展現荷蘭社會對家庭與婚姻的思考,早已超越以一男一女做為限定所進行的想像。與同志群體的並存共榮,並不意味著對基督宗教倫理的背棄。務實的荷蘭人更多以公民社會的角度來思考同志議題,將同志群體視為社會構成中不可抹滅與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並致力在學校教育與移民融入課程中,傳授荷蘭公民對多元性傾向的接受與尊重。

「反同三公投」反映了什麼?

近日在台灣社會中沸沸揚揚通過的反同三公投提案,以及後續所引發的社會震撼與社運、同運團體的反制聲浪與行動,在對照荷蘭經驗後,更突顯台灣社會迫切需要超越狹義家庭、婚姻與性別觀的想像資源。無奈,許多具深刻意義的民主思維與人權立法,實無法一蹴可幾。荷蘭同志現在享有的平權生活,也是集結各方力量,長期與主流體制進行衝撞與對話的結果。即便如此,迄今在足球場上、在基督教傳統濃厚的小鎮中,或面對抱持刻板性別觀的外來移民時,荷蘭同志仍必須以智慧與勇氣尋找到自身的生存之道。與台灣不同的是,荷蘭的同志群體多了許多將同志議題視為「像喝水和吃飯一樣正常」的戰友與群眾。台灣這場由反同三公投提案做為導火線所引發的社會運動,將會是另一次鬆動台灣社會刻板性別觀並培養更多同志戰友的好機會。

註:

1. 荷語叫做Bijbelgordel,可以以南部澤蘭省(Zeeland)省的海島Goeree-Overflakkee為起點,斜斜地向北部延伸,經南荷蘭省、北布蘭邦特省、烏特勒支省、格爾德蘭省,到達上艾瑟爾省。

2. 荷事生非:荷蘭基督徒之聖經帶Bible Belt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