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漫遊藝術史》冷戰下的東柏林城市樣貌

對於東柏林城市描述,多半人們給予的評價並不正面。就如《冷戰編年,1917-1992》提到的,柏林圍牆是集權主義)和鐵幕的象徵;對比代表西方「自由、民主」形象的西柏林城所展現的熱鬧、繁榮,東柏林城內的樣貌給予人們不自由、色調單一和發展緩慢的形象。然而,東柏林城市的建設,實際上具有系統性的規劃。

◎Sophietje

第二次世界大戰(Word War II)後,美國與蘇聯在各地進行勢力角逐戰,全球進入冷戰(cold war)時代。作為戰敗國的德國被迫一分為二,西邊為主要受美國影響的西德地區,東德地區則受蘇聯管控;其中,柏林成為受冷戰影響最鉅的城市。1952年開始,柏林成為當時最主要的人口流動地帶,大量的東德人透過西德人的支助,日以繼夜的在柏林城內冒險通過美國和蘇聯管控的邊界,前往西德定居。由於每年東德逃往西德人數過多,最後在蘇聯支持下,東德政府(Deutsche Demokratische Republik,DDR)建立柏林圍牆(Berliner Mauer),東德人無法往西德遷移與移動,兩德間無法正常交流。原本於19世紀統一的德國,再次陷入分裂。西德和東德之間雖未有軍事衝突,卻常透過城市建設相互較量,「冷戰」意味濃厚。

對於東柏林城市描述,多半人們給予的評價並不正面。就如《冷戰編年,1917-1992》(Chronology of the Cold War, 1917-1992)提到的,柏林圍牆是集權主義(totalitarianism)和鐵幕(iron curtain)的象徵;對比代表西方「自由、民主」形象的西柏林城所展現的熱鬧、繁榮,東柏林城內的樣貌給予人們不自由、色調單一和發展緩慢的形象。然而,東柏林城市的建設,實際上具有系統性的規劃。

【圖 1】位在東德柏林列寧廣場(Leninplatz)的列寧紀念像(Lenindenkmal),是東柏林當年冷戰時期的重要地標【圖 1】位在東德柏林列寧廣場(Leninplatz)的列寧紀念像(Lenindenkmal),是東柏林當年冷戰時期的重要地標

【圖 2】東柏林威廉街(Wilhelmstraße)的列寧頭像牆【圖 2】東柏林威廉街(Wilhelmstraße)的列寧頭像牆

1950年代開始,蘇聯政府依據莫斯科的城市規劃方式,將蘇聯的城市建設經驗移植至東柏林城內。東柏林政府和蘇聯共同聯手規劃的城市建設中,巨型城市建築是一大重點。舉凡是大型的列寧雕像【圖1】或是牆面的列寧頭像【圖2】,皆是藉由雕像提醒東德人們身處在共產政權掌握的年代,並希望人們能對蘇聯共產政權效忠、紀念過往共產主義代表人物的偉大。

東柏林城市由於時局的因素,致使城市發展的一舉一動受到當代世人矚目。而東柏林政府與蘇聯政權也善加透過城市規劃,讓人們在城市內能感受到政府的權力和強盛度。東德政府在冷戰時期在東德城市大興土木,最為知名的城市規劃應為柏林的卡爾‧馬克思大道(Karl-Marx-Allee)【圖3】。

【圖 3】卡爾‧馬克思大道【圖 3】卡爾‧馬克思大道

卡爾‧馬克思大道舊名為史達林大街(Stalin Allee),1951年由建築和城市規劃師艾貢‧哈特曼(Egon Hartmann,1919-2009)所設計,是東德軍隊的重要練兵場和交通要道,其意義不輸18、19世紀普魯士(Preußen)所規劃的柏林菩提樹下大道(Unter den Linden)。卡爾‧馬克思大道以清楚的軸線將兩旁街道一分為二,並在視覺效果上,採左右對稱,使得街道秩序感明顯,城市發展重心極為清楚。此外,東德政府也沿著大道建設現代建築,使得居民能夠在政府規劃下擁有娛樂和現代化設施。

【圖 4】東柏林的世界鐘,(作者拍攝)【圖 4】東柏林的世界鐘,(作者拍攝)

卡爾‧馬克思大道建設完成後,東德政府將東柏林開發重心轉向東柏林的亞歷山大廣場(Alexanderplatz)。亞歷山大廣場位於柏林城中心(Mitte),該區發展時間較早,人口較為密集,地區重要性也高,是19世紀普魯士政權開發重點。東德政府將亞歷山大廣場佈局稍微改良後,設計兩座知名建設:世界鐘(Weltzeituh)【圖4】和柏林電視塔(Fernsehturm)【圖5】。世界鐘和柏林電視塔的外觀都以剛硬的結構組成,用色與許多東德建設類似,採用灰色為主要色調,呈現冷硬形象。當時東德建設世界鐘的用意,在於向世人宣示東德政府擁有精良的工業、科學技術,能夠精準的計算世界各著名城市的時間。而柏林電視塔的建設,也同樣具有宣示意味,從雄偉的設計與高於柏林城內平均建築高度的設計來看,東德政府想向眾人傳達:東德政府有能力建造出大型公共建設;東柏林城市發展較西柏林為佳,城市地位也較西柏林高。

【圖 5】1966年12月時東德政府建立的柏林電視塔,(作者拍攝)【圖 5】1966年12月時東德政府建立的柏林電視塔,(作者拍攝)

東柏林是曾被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統治的城市區域,對於很多人來說,東柏林象徵著德國歷經冷戰時期的證明,而相關建設則為東德政府存在的證據。如今,東西德已統一多年,未來柏林應不會再次經歷如冷戰時期一般相似的情況。當年冷戰時期的東柏林城市樣貌有所改變,但東柏林城至今仍屬全德國人的歷史記憶,無法遺忘。

參考資料

1. Lester Brune, Richard Dean Burns, Chronology of the Cold War, 1917-1992. New York: Routledge Taylor & Francis Group ,2006.

2. 賽斯‧諾特博姆著,李佳純譯,《邁向柏林之路:德國土地與歷史的迂迴與謎團》,台北:蔚藍文化,2016年。

3. 哈羅德‧波登沙茨著,易鑫、徐肖薇譯,《柏林城市設計―― 一座城市的簡史》,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16年。

4. de, “DDR-Bauten

5. Visit Berlin, “Berlin im „Kalten Krieg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漫遊藝術史:冷戰下的東柏林城市樣貌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