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恩的食農生活
2017即將在下週結束,一連串的聖誕節、新年到春節假期節日,正是各大賣場通路甚至網路平台進行打折,吸引大眾來消費的大好時機。今天與幾位產業的前輩聊起消費品產業近十年來的變化,心中深有所感,拿出來跟大家分享一下。
近年來消費產業變化快速,對消費者來講有許多的利多條件,所以我說現在可能是有史以來對消費者最好的時刻。總結來說,我覺得至少有三大條件有利於消費者:
1. 資訊豐富
拜現代科技發達,手機、網路普及,各式各樣的資訊橫流在各媒體、粉絲頁、部落格、推文裡。要查任何商品資訊、產品規格、開箱心得、比較價格,估狗一下零點幾秒間就有一堆參考資訊,這是人類史上從來沒有的。
2. 全世界都是我的工廠
拜世界扁平化所賜,現在全世界的商品流通既暢行無阻又快速。貨架上可以同時見到義大利橄欖油、智利酪梨油、美國黃豆油、日本紫蘇籽油、法國南瓜籽油擺在一起,任君挑選,消費者的選項之多,也是史上第一。
3. 快速到手
仰賴現代發達的物流、金流管理科技,商品送到消費者手上的速度也是前所未見。只要滑滑手機、網路下訂單,很多商品都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送到手上。遠在中國大陸的東西透過淘寶,可能三天就能送到台灣消費者手上;甚至很多3C商品,都在拼幾小時既可送到手,餐飲外送甚至要拼的是幾十分鐘而已。
然而,其實有很多隱藏的條件,其實對消費者不利,只是消費者難以查覺,或是消費者也無力改變的:
1. 跨國巨獸公司難以抗衡
一樣拜全球化所賜,成功的廠商很容易跨境,因此廠商的規模也越來越大。讓消費者的實力與這些巨型的公司越差越遠。如果有消費糾紛,消費者更難有相抗衡的力量。甚至很多公司根本在國外,本地的法規與政府根本無法管轄。
2. 看似選擇變多但其實變少
在許多產業裡,看似百家爭鳴、品牌變多,但是消費者往往無法發現的是,經過企業併購、集團管理、交插入股等等手法,許多品牌其實操縱在同一大公司手上,它們其實是藉由行銷手段,將市場切割,把需求、行為都不同的消費者都可以一網打盡,而其產品本質的差異其實越來越小。甚至代工模式的發達,會發現同一個工廠其實提供不同品牌商品的生產,或是很多產品的核心零件其實也是來自同一個上游來源,所以差異性就更小了。
3. 供應者追求利潤有增無減
現在商業行為分工細密,一條供應鏈從最源頭到最下游,可能也是破紀錄的長。古代一樣產品可能就工廠自產自銷,而現在可能要拆解為幾個廠合力生產,再經過物流、通路上架、宅配等等階段,才會將一個商品成功送到消費者手上。每一個步驟都是一個公司、企業,每一家都要有合理的利潤,但因為競爭激烈,產品的末端價格是沒有漲或是漲很多的。那利潤要給這麼多的手來分,投資大眾對每家公司期待的投資報酬率也是沒變的,那利潤到底要從哪裡變出來? 有的公司會靠創新來爭取利潤,但是很遺憾也很可悲的,這種公司只能說只有出類拔萃的少數而已。
於是大多數的公司只能使用其他方法,最常見的方法就是採用成本下降的扣斯當了。如果扣斯當還能讓產品維持同一品質這當然好,但是這又談何容易,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的道理大家也應該都懂。所以等而下之的公司就不會在乎產品品質是否隨著成本的下降而一起降低了。所以大家是否有感受近來電器是不是越來越不耐用? 或是像蘋果公司也承認他在ios上對舊iPhone動手腳以掩蓋電池耗電的問題? 甚或日本的神戶製鋼偷工減料被抓包,甚至歐洲、日本都有用馬肉假裝牛肉的事情。連台灣的幾起食安事件如塑化劑、棉籽油事件,也都是為成本節省犧牲品質安全的下場。
現在是消費者最好的時刻也是最壞的時刻,身為消費者的話更應該發揮智慧,謹慎的為我們的每一筆消費做好選擇,因為我們的每筆消費就像我們進行了投票,投向了我們認為顧及消費者最大利益的廠商。聰明選擇,讓好的廠商存活,壞的廠商被掃出市場,這樣相信會讓消費市場越來越好。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韋恩的食.農.生活:現在是消費者最好的時刻也是最壞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