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恩的食.農.生活
昨日(12/11日)食藥署公布一項草案,預計在明年要求食品增加標示過敏原的項目,由原來的6類要擴增到11類。原本自2015年到目前,法規要求強制標示含有6項過敏原:
►蝦、
►蟹、
►芒果、
►花生、
►牛奶、
►蛋,
而現在要求新制預計2019年7月上路,要增加6項過敏原標示,包括:
►芝麻、葵花籽、
►堅果類、
►含麵筋蛋白之穀物、
►大豆、
►使用亞硫酸鹽類或二氧化硫等,(其中產品以二氧化硫殘留量計每公斤10毫克以上製品) 、
►鮭魚、鯖魚、鱈魚、小鱗犬牙南極魚(圓鱈)、馬舌鰈(扁鱈)等魚類及其製品。
很多人覺得這些東西沒什麼,大豆、芝麻、花生平常都在吃了,沒什麼感覺會造成食物過敏。但是對少數人來說,這些過敏原可是攸關生死。像今年新年假期時,英國就發生過一個悲劇的案例,一位14歲的少女,因為在一家印度餐廳用餐,然後疑似因為吃到醬料裡的堅果,所以產生急性過敏的氣喘現象,即使立即送到醫院,也因為腦受傷太嚴重而死亡。類似案例在之前美國也出現過,有人只因為吃到不小心沾到的花生醬,也急性過敏休克致死。
或許有人會有疑問,為何老外常對堅果過敏,台灣卻很少聽說。事實上西方也有此一說,與白人相比,黑人似乎體質比較容易過敏,不慣是食物過敏或是空氣來的過敏原。美國其實有不少學者投入這方面的研究,目前看起來,有很多研究結果其實支持這個說法的。只是這個差異究竟是來自於遺傳、還是環境、飲食、衛生等其他條件,目前仍無法下定論。而且,美國研究也沒有辦法比較出黃種人會不會也有差異。所以目前只能推論,過敏與種族差異似乎是有關係的。
過敏反應其實與人體的免疫系統息息相關,考古生物學的研究指出,過敏這個不好的反應,很可能是尼安德塔人留給我們的遺產。DNA研究顯示,尼安德塔人有比較前的免疫力,所以智人離開非洲大陸到達尼安德塔人所處的歐洲等地,這些新環境有不同的病菌、病毒、寄生蟲在等著新來的智人祖先,所以智人祖先與尼安德塔人混血之後,很快的獲得了較高的免疫力,對新的環境也能很快的適應,所以幫助了人類的演化。然而這項遺產對現代的我們,反倒成了一項負擔。因為現代社會沒那麼多的病菌、寄生蟲,過高的免疫力反倒讓許多人身受了過敏之苦。
那到底要怎樣減少食物過敏的機會呢?
►一來是自己注意飲食的反應,如果在吃完東西後,發現有癢、紅腫、起疹子的情況下,那可能就是有食物過敏的現象了,那麼以後就要注意避免食用那樣東西。
►再者,現在很多診所有作食物過敏原檢測,也是一個不妨可以提供參考的方法。
►另外,現在也有研究某些益生菌,確實也有調節過敏反應的效果。
►而一篇最新的研究報告*顯示,嬰兒可以透過媽媽的母乳獲得對抗食物過敏的能力,所以懷孕的女性反倒不要刻意避免過敏食物,讓母體產生自然的抗體,而透過母乳將這抵抗力傳遞給寶寶,讓寶寶早期就有對抗過敏的屏障。這倒是與傳統的想法大不相同。大家也不妨參考看看。
*Asa Ohsaki, Nicholas Venturelli, Tess M. Buccigrosso, Stavroula K. Osganian, John Lee, Richard S. Blumberg, Michiko K. Oyoshi. Maternal IgG immune complexes induce food allergen–specific tolerance in offspring. 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 2017; jem.20171163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韋恩的食.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