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一路向南》2.5小時的時差:台灣與印度的心理距離

台灣若要翻轉印度,就要給這些年輕人一個支點—足夠的機會跟資源,讓他們跨越這2.5小時的距離。

方天賜/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印度中心副主任

出國旅遊時,多少要查一下目的地與台灣的時差。蠻多人第一次聽到印度與台灣的時差時,都會感到訝異。因為印度與台灣的時差為2.5小時,而不是常見的整數。這個0.5小時的尾數,正反映出印度自有主張的某種特異性。

印度的宗教、語言、服飾都各有特色,就連咖哩也跟我們熟悉的口味不一樣。即便印度人開口說的是英文,聽在我們耳中就是跟我們認知的英語大不同。印度的種姓制度更讓平權的台灣社會無法理解,怎麼有人如此「認命」。印度人自已都將印度形容為「不可思議」的國度。因此,雖然2.5小時時差的實質距離並不遠,但台印之間有著很大的心理鴻溝。如何搭橋讓彼此可以跨過這道鴻溝,便是推動台印交流的基礎工作。

在此背景下,清華大學獲得教育部的補助,於今年暑假開舉辦第一屆印度經貿文化人才專班,提供學員160個小時的印度研究密集課程,內容涵蓋印度政治、經貿、歷史、社會生活、印地語及寶萊塢電影等。坦白說,因為招生時間較晚,加上國內對於印度頗多負面印象,所以剛開始還蠻擔心報名人數會不樂觀。沒想到反應遠遠超乎預期,預計錄取三十位學員的專班在短短幾週內便吸引了近兩百人報名。所以遺珠很多,甚至已經有人來信詢問明年何時開班。可見,在青年學子的眼中,他們對印度有相當濃厚的興趣,對於印度的看法也比較趨於正面。

印度的宗教、語言、服飾都各有特色,印度人自已都將印度形容為「不可思議」的國度。圖為印度的穆斯林所配戴的傳統帽飾。(EPA)印度的宗教、語言、服飾都各有特色,印度人自已都將印度形容為「不可思議」的國度。圖為印度的穆斯林所配戴的傳統帽飾。(EPA)

這個專班在完成國內課程後,從中選訓部分學員在九月初到印度新德里進行八天的見習活動,參訪台商、印度智庫、印度大學等,也拜會了我國駐印度代表處。令人好奇的是,這些學員的眼中,究竟看到什麼樣的印度?印度對他們而言又有什麼樣的意義?

第一個衝擊應該是印度的多樣性。印度是一個非常多元的社會,每走幾十公里可能就有不同的語言及族群。印度有頂尖的國際CEO人才,但也有三億人生活在貧窮線下。現代化的建設和傳統價值仍然並存。有人甚至便戲稱只有板球及寶萊塢電影這兩樣東西是印度人的共通語言。

學員即便已經在台灣上過印度的密集課程,對印度有了比較多的瞭解,但實際踏上印度土地時,仍然有著「眼見為憑」的震撼感。計畫到印度教授華語的學員佳玲便說道:印度蒙著一層神秘的面紗,但實際了解後,才發現印度的文明比原先想像的更複雜、更深遠和多元。主修英法語的學員新亞所見的印度是繽紛的彩色世界,也是充滿極端的社會。理工背景的學員禮崴則認為印度是各種社會階級的縮影,在每個角落都能看到最現實的一面,絲毫沒有掩飾。已有東南亞經驗的雅睛則感受到這一路的風景獨特,讓人多感且驚訝,難以一般思考來預期。已是第九次造訪印度的學員瑞崎甚至說,「沒有完全了解印度的一天,因為它充滿驚奇和新鮮,隨時都在改變。」

印度是一個非常多元的社會,每走幾十公里可能就有不同的語言及族群。印度有頂尖的國際CEO人才,但也有三億人生活在貧窮線下。(www.newdelhi.net)印度是一個非常多元的社會,每走幾十公里可能就有不同的語言及族群。印度有頂尖的國際CEO人才,但也有三億人生活在貧窮線下。(www.newdelhi.net)

但正如日本作家妹尾河童所在《窺看印度》中所寫:到印度的旅人「若不承認彼此的差異,就沒辦法生存下去」。外人需要承認及理解印度的差異,而不是要急著用自己的價值觀去改變它。值得慶幸的是,印度的艱困度並未嚇跑這些年輕人。學員玥玟眼中的印度是既混亂又衝突,卻饒富生命力的社會。她認為:印度是非去不可的國度,充滿吸引力,「我會帶著勇氣向它走去。」 學員眼中看到的第二個印度景像是「崛起」,認知到印度是下一個世界發展重心。就讀人社領域的學員宣萱便認為,印度如同大象般緩慢起身,但正在改變;五至十年後的印度終將把色彩揮灑向全世界。

在與學員座談時,駐節印度的田中光大使分享的故事便反映此種趨勢。田大使說:過去大家習慣開玩笑問說你是犯了什麼錯而被公司派來印度?但現在則要問:你是做了什麼對的事,讓公司選中派來印度?代表處官員也提到了一個有趣的數據,相對於其它地區,來印度的台商數持續逐漸增加中。整體而言,國人對於印度的看法正在轉變:台灣無法再忽視印度的崛起。想在印度從事法律工作的學員雅棋為此下了一個註腳:

「印度是一張威力彩,是一個大機會。」

當然,印度崛起的同時,效率仍有待改善。軟硬體的調和還是未解的問題。為了迎接2010年的大英國協運動會而擴建的新德里機場,硬體煥然一新,頗有大國氣象。申請電子旅遊簽證(e-visa)也為外國旅客帶來許多便利。但通關的冗長緩慢,讓旅客很快察覺自己其實是身處開發中國家。通關時排在我前面的是一位印度科技老闆,公司設在倫敦。他便對我抱怨,印度機場的「Make in India」效率讓人卻步。這些印度比較「不美好」的一面,也是我們需要掌握的面向。

為了迎接2010年的大英國協運動會而擴建的新德里機場,硬體煥然一新,頗有大國氣象。圖為英迪拉甘地國際機場。(http://www.ndtv.com/delhi-news/)為了迎接2010年的大英國協運動會而擴建的新德里機場,硬體煥然一新,頗有大國氣象。圖為英迪拉甘地國際機場。(http://www.ndtv.com/delhi-news/)

相對於學員熱切探索印度,我則是在旁觀察這些學員的表現。時下喜歡比較各國年輕人的「狼性」指數,總覺得台灣年輕人在國際環境中的應對過於溫和。在訪團與印度學子的互動中,多數學員便可以感受對方的積極氣勢。甚至還有印度學生立刻做起生意,跟團員推銷買賣「精油」。但從觀察中發現,多數的台灣學子其實也是願意放棄小確幸及走出舒適圈,只是缺乏一張大航海圖。如何協助年輕人將「壯遊」及「夜衝」的生命力導向他們想要的發展方向,便需要更多的引導。

我們此次訪問時,也巧遇來自中國的交換生。他們已在中國的大學內主修過印地語,再由官方整批派遣到印度交換一年。相較於這些國家的作為,我們的印度專班從規模跟授課時間來看,其實只是一個很小的起步。借用阿基米德的名言是:「給我一個支點,就可以舉起整個地球。」

反過來思考,台灣若要翻轉印度,就要給這些年輕人一個支點—足夠的機會跟資源,讓他們跨越這2.5小時的距離。我曾經跟專班學員說,是印度選擇了你們。但有一位學員頗有自信地回說,是「台灣選擇了我們」。

衷心希望,如他期待,台灣能夠選擇他們!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