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天賜/國立清華大學通識中心助理教授
自從進到學校服務,有兩個問題常縈繞在筆者心中,剛好跟新南向政策也有些相關性。
第一個關注點,是如何讓年輕世代的潛力可以落實發揮。特別是,在全球化的影響下,人員的跨國流動已逐漸成為常態,愈來愈多年輕人願意走出舒適圈,以世界為舞台。但除了鼓勵年輕人以出賣勞力方式到已開發中國家「打工渡假」外,我們是不是還可以有其他的可行方案?比方說,我們為什麼不協助年輕世代利用現有的優勢到開發中國家去創業或者當經理人,而不只是當打工族?
台灣青年出國打工渡假,多從事勞動工作,未能真正發揮所長。(美聯社)
第二個讓筆者感興趣的議題則是要如何推動台灣與印度的雙邊關係。
台灣雖然從2003年起將印度列為重點拓銷市場,但歷經十年多的努力,成效並不顯著。根據去年度的官方統計,台灣對印度貿易僅佔台灣對外貿易總額不到1%,對印度的投資更是遠遠低於對東南亞地區的投資,這些發展並不符合印度是崛起經濟體及台灣是出口大國的特質。眼見中日韓等鄰近國家的產業在印度都有不錯的發展,台商卻有「看得到卻吃不到」之憾。
要解答上述問題,必須先瞭解有哪些台灣產業在印度可能擁有較大商機?
印度快速崛起,是「金磚四國」裡成長最快的經濟體,也被台灣官方列為重點拓銷市場,然而十多年過去,成效並不顯著。(法新社)
官方的研究報告常提到的包括電子、資通訊科技、造船、紡織、鋼鐵、製鞋、汽機車零組件等,但上述領域已有許多企業在經營,通常非一般創業者或中小企業可以輕易跨入。那麼除此之外,是否還有哪些台灣強項適合年輕族群到印度創業發展?與其仰賴官方從上而下的研究報告,或許也可以讓年輕人自己去思考可能的答案。
結合上述的思考及動機,筆者在一年多前便鼓勵選修印度課程的學生,思考台灣在地優勢,分組針對印度市場提出的十個可能的小型創業計畫,一方面鼓勵年輕人去思考前進印度的機會,另一方面則希望藉由年輕世代的集體智慧,思索發展台印經貿的另一種途徑,從下而上提出「青年版的新南向政策」。
經過一學期的分組討論後,學生們共選出了十項有趣的產品。他們的報告經過修正調整後,也將集結成《前進印度當老闆》一書出版。
第一組報告希望以社會企業的概念,結合台灣過去盛行的家庭代工來推廣印度的竹藝品,協助改善印度農村的經濟狀況。
第二組同樣為印度龐大的竹子資源所吸引,但導入台灣已經相當成熟的竹炭科技,以提高印度竹林的附加價值。
第三組注意到印度都會城市的空氣汙染愈來愈嚴重,卻沒有台灣相當普遍的「口罩文化」。如果此時將台灣口罩引進印度生產製造,可以獲得相當大的商機。事實上,德里政府剛因為空汙而宣布全市停課,更證明口罩確實在印度有賣點。
第四組主要探索印度的華語教學市場。由於印度與中國關係不佳,台灣的華語師資成為印度華語教學的重要外援。
第五組則注意到印度寶萊塢中電影的熱歌勁舞,建議將台灣的KTV輸出到印度,或能引發印度新的娛樂風潮。
第六組中意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茶飲。印度奶茶在台灣已經不陌生,但印度卻少見到台式飲料。因此建議到印度經營台式茶坊,另闢藍海。
第七組則建議向印度推銷木瓜牛奶,因為印度雖是酪農業大國,卻未見木瓜牛奶之類的飲料。印度市場常見的木瓜其實多來自台商種苗公司,木瓜牛奶因此也隱含台印融合之意。
另外三組則選擇台灣美食,包括窯烤鳳梨酥、台式早餐、夜市小吃等,配合當地的食材及料理調味,做為前進印度的主力商品。如果鳳梨酥可以成為中客愛買的伴手禮,是否也可被印度人所接受?雞排這項國民小吃是否可以走出台灣而進入印度呢?
印度有龐大的竹子資源,若能導入台灣已經相當成熟的竹炭科技,或可提高印度竹林的附加價值。此外,口罩、手搖飲、KTV、鳳梨酥……等,皆是台灣有機會在印度成功發展的商品標的。(AFP)
當然,這些計畫未必都成熟到可立即操作,但卻反映出年輕世代對於台灣自身優勢的認知及對印度社會的期待,因此也值得政府單位聆聽並思考如何提供相關協助。印度政府雖已陸續推動許多措施,但時至今日,仍是一個高難度的市場。根據世界銀行在2016年10月剛出版的經商便利性報告中,印度在190個國家中排名130,屬於後段班,對於台灣的創業者或中小企業而言,印度市場的進入門檻相當高,政府是否能提供必要的青年創業協助,更顯得重要。
針對印度的特殊困難度,相關政府機構除了提供創業資金及建立資訊平台外,也可以考慮在印度幾個城市試行海外育成中心,以減緩台商初期所面對的困難。此項方案是建議由相關單位購買或承租適當的辦公場所,然後分割成小單位讓有意前進印度的國內創業者或者中小企業承租,做為初期的前進基地。
硬體方面,該育成中心可以立即提供辦公空間、電話、網路等通訊所需設備。對台商而言,就不用為找尋辦公地點及開辦作業而苦惱,可以大幅降低時間及金錢成本。軟體方面,該育成中心則與印度顧問公司簽約,提供進駐廠商設廠所需相關諮詢,必要時,甚至可以僱用廚師提供進駐廠商餐點,以解決外派印度人員常遇到的飲食適應問題。育成中心也可以蒐集及整理銀行開戶、購物、子女就學、僱用員工等台商實際所需的資訊。這個單位也可以和駐印度代表處、台商會、貿協辦事處、印度台灣教育中心等建立互助網絡。
根據世界銀行的經商便利性報告,印度市場的進入門檻相當高,對於台灣的創業者或中小企業而言,連要評估如何開拓印度市場都有難度,也更顯得政府提供協助的必要性。(REUTERS)
當然,仍不乏論者質疑,政府是否需要投入資源介入經貿交流,還是應相信市場力量去主導?平心而論,台印兩國迄今仍無綿密的社會交流網絡,除了少數大企業外,多數台商並沒有足夠的能量去評估如何開拓印度市場。若政府以提倡台灣經濟發展的角度去思考新南向政策及強化台印關係,相關措施非但不突兀,反而有急迫性。若能利用政府資源結合年輕族群的冒險挑戰精神,落實青年世代的發想,或許可以開創台印經貿交流的另一新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