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鈞
日前,筆者經過一家新開幕的大豆製品專賣店,聽到店家老闆很認真地向一名消費者解釋:「我們都敢用比加拿大非基改還貴八倍的國產黃豆了……」
貴八倍,是消費者太好騙,還是店家太無良把房租成本都算進去?
當農業早已成為民眾生活的日常,我們卻依舊看不到農業議題從邊陲回到中心,只有更多的「假愛台灣農業之名,行掠奪式利益之實」的商業操作。這,絕對不是個黃豆價格貴幾倍的小問題而已!
農業:從中心到邊陲
不斷重複述說的台灣農業發展歷程,戰後到美援,農業一路從扶持輕工業到生產結構的轉變從推肥到化肥,到貿易自由化下農業大國農產品的強勢叩關,農業在產業結構中的邊陲化,只是再一次應證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史觀;台灣,不可能自外這個體系,台灣農業也很能獨力抗拒這樣的浪潮。
當農業早已成為民眾生活的日常,我們卻依舊看不到農業議題從邊陲回到中心,只有更多的「假愛台灣農業之名,行掠奪式利益之實」的商業操作。(記者林孟婷攝)
即使,台灣農業問題已邊陲化,但所幸在這塊土地上還有一些讓人朗朗上口與農業相關的故事:老鷹紅豆與生態保育、巴拉刈與自殺的關係、農地工廠廢止......;在這些社會性議題外,還有像是國產小麥麵包、國產非基改黃豆豆製品、純黑豆釀造蔭油、有機稻米……等與台灣糧食的生產與供給面向有關的話題出現;再細看,每天餐桌上美味佳餚,有強調無施打抗生素的雞蛋、聽音樂長大的豬、野放的土雞、寶島台灣的四季水果與蔬菜,誰敢說農業與生活無關。
問題是,當農業早已無聲無息地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日常,卻竟也起不了一絲絲的漣漪,去激起整個社會對台灣農業能夠有更清楚問題意識的那股浪潮!以「國產黃豆價格是進口加拿大非基改黃豆的八倍」這樣的命題,為何商家敢說出這樣誤導消費者的話語?為何加拿大非基改黃豆可以是國產黃豆的八倍,而消費者卻不會質疑其可信度?是大家早習以為常,還是整個社會對農業問題的忽視,根本已到了一個臨界點?
為何加拿大非基改黃豆可以是國產黃豆的八倍,而消費者卻不會質疑其可信度?是大家早習以為常,還是整個社會對農業問題的忽視,根本已到了一個臨界點?(中央社)
農業問題終究要用政治手段解決
事實上,不管用甚麼方式計算、用甚麼基準去比較,台灣品質最好的黃豆和加拿大食品級非基改黃豆相比,也不過二~四倍的差距;用八倍價差去迷惑消費者,凸顯了國內食農教育的失敗,也證明了過去長期以來國內農業生產結構的被扭曲,大量進口雜糧作物而放棄台灣原本多樣性的雜糧生產種植-以大量進口美國黃豆、玉米、小麥取代的結果,就是讓整個台灣社會對國內糧食作物的集體失智。
農業,做為生活的日常,是可以發揮其積極性的角色,讓它與政治產生聯結,特別是台灣這個政治無所不在的社會,農業要能夠回到體系的中心,就必須讓農業問題議題化,讓農業議題政治化,方能讓農業從生活的日常這麼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氛圍,轉身成為一個足以讓整個社會大眾必須被迫面對的嚴肅課題。一如《金融時報》德文版記者Paul Trummer在其著作《Pizza Globale》所言:「令人訝異的是,很多農業問題(非洲的飢荒、農業大國的政策補貼使得歐洲小農體系的崩解、基改與非基改的爭議、第三世界國家的農工問題)的根源,並非氣候與土壤,而是政治!」
日常不是廉價取得的
拿國產黃豆的「價格高貴」為例,表面上像是關懷了台灣農業,其實骨子裡不過是醜陋的商業噱頭。這絕對不會是個案,這種濫情主義只是讓農業問題被消失,讓農業回到一種最低層次的價格比擬,而根本忽視台灣農業的本質問題。真正有良心的業者,應該是要積極串聯起生產者與消費者,拉進兩者之間的距離,讓農業滲透到常民生活,絕對不是用廉價的「價格比較」就能夠達到的。但更深層的問題是,當農業「不幸」成為生活的日常,其實是小資主義的生活情調與社會瀰漫小確幸主張下的一種映照而已;但很多人卻樂在其中,而不知這樣的氛圍擴散,只是加快農業面貌的模糊化。
不管用甚麼方式計算、用甚麼基準去比較,台灣品質最好的黃豆和加拿大食品級非基改黃豆相比,也不過二~四倍的差距;用八倍價差去迷惑消費者,凸顯了國內食農教育的失敗。(記者黃淑莉攝)
沒有人願意探討嚴肅的本質問題,只會追求那表象空無的語言自嗨-用國產黃豆比加拿大非基改貴八倍的話語,而沾沾自喜一般。 我們期望,台灣農業可以「做為」生活日常的同時,更要擺脫依附在泛濫左岸文青的語言轟炸之下的一種「自以為是」的作為。
農業,沒有經過政治代價的付出與艱辛的認知過程,是永遠無法做為庶民生活的日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