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農業二三事》翻轉產地到餐桌的新食農哲學

在台灣的飲食文化中,食材供應鏈體系,從生產者源頭開始,到達消費者口中的距離有多少?又要經過多少個環節?家庭料理與外食餐飲之間的食材供應鏈,又有什麼樣的差異?在跨國食品集團趁著全球化風潮滲透到超商超市的每個角落之際,一個最簡單卻又最難回答的問題是:我們的食物,距離我們到底有多遠?

焦鈞

食安問題終究是輿論關注的焦點!無需責怪媒體嗜血、政客無知與民眾不安,要問的是,為何歷經這麼多次食安風暴,政府到民間依舊沒有理出一個頭緒?相對其他先進國家,台灣社會從生產者到消費者的「食安認知意識顯仍不足」,以及面對氣候變遷造成產銷失衡的「缺乏創造差異體系」。整個社會該省思的是,從產地到餐桌的思維是否過於窠臼?「知產知銷」、「生活者」做為「新的食農哲學」,破解食安風暴迷障才有機會。

有良心的生產者已不可見

有多少人想過,在台灣的飲食文化中,食材供應鏈體系,從生產者源頭開始,到達消費者口中的距離有多少?又要經過多少個環節?家庭料理與外食餐飲之間的食材供應鏈,又有什麼樣的差異?在跨國食品集團趁著全球化風潮滲透到超商超市的每個角落之際,一個最簡單卻又最難回答的問題是:我們的食物,距離我們到底有多遠?

因為有太多的「生產環節」、「運輸環結」、「加工環結」,距離我們萬分遙遠的食物,在進入我們嘴裡之前,會出現多少的風險與不確定性?!食品安全的訴求導源於此,民眾要求政府負起責任也因於此;無奈地是,縱使有千萬條法令規章,仍不敵一個「沒有道德良心」的生產運輸環節的出錯。

因為有太多的「生產環節」、「運輸環結」、「加工環結」,距離我們萬分遙遠的食物,在進入我們嘴裡之前,會出現多少的風險與不確定性?!食品安全的訴求導源於此。(http://www.bccdc.ca/)

是不是,要找尋一個「有良心的生產者」已不可多得?看起來,是的! 君不見,之前食品加工業聽都沒聽過的三聚氰胺、塑化劑、銅綠葉素、無水石膏,添加於奶粉、飲料、橄欖油、豆花,無一不是「不良黑心廠商」的「傑作」嗎?搞得當下政府為此還特地在環保署下成立的一個新單位:毒物化學局,當中一個重要職掌就是負責監控、檢測「原本不該出現在食品加工過程中的有害化學物質」,豈不怪哉!

最壞的情況還沒有到來

消費者對於生產者,甚至整個生產流程的「疏離」,是當前台灣食安問題一再重複發生的根本原因。 消費者有所不知的是,對農村生產者而言,「嚴峻氣候變遷下與大自然交手」是多麼殘酷,送到消費者餐桌上的每一樣食材,是要經過多少時間與心力的呵護-如果是以最高標準的種植栽培畜養。身為消費者,除了要以「感恩之心」去面對、品嚐每一口食物之外,難道不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去深入田間,了解我們得食物是怎麼誕生的嗎?

通常,私下的建議就是「如果你有認識農村農民,如果你對他們有充分的信任,那麼他之於你就是最安全的供應來源!」 這,就是「社群支持型農業(CSA, 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的原生:建立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信任關係,透過當前即為發達的網絡社群型態,去支持有理念、有良心的生產者。

身處大都市消費者的無奈在於,「面對都會化的發展困境、身心靈失衡、金錢資本主義、消費主義盛行下,導致對食物的浪費與不尊重。也因為消費者與生產者,同樣都面臨著外部環境極大的衝撞,因此,思考全新的食農體系,可能就得跳脫過去「生產者與消費者的二分法」,以「生活者」的角度去面對從產地到餐桌的整個流程-新的食農體系,解構過去傳統農村與都市的二元關係,讓產地到餐桌聯結產生新的雙向互動體系,成為一個「從農業一級產業為出發,回歸到產消一體」的全新食農體系。這已超脫過去的小眾生產、分眾行銷的觀念,而是對食、農的徹底革命性思維翻轉。

社群支持型農業即是:建立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信任關係,透過當前即為發達的網絡社群型態,去支持有理念、有良心的生產者。(Benefits of CSA)

政府的角色在於源頭控管、末端檢驗 食農體系的翻轉,除了要拉近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不僅僅只是小農體制下的地產地銷,更應該回歸到現實面去建構「知產知銷」;除了前文提到「CSA社群支持型農業」之外,政府的角色也該被放大檢討:做為食品安全的最後一道把關防線,政府部門更應該站在第一線的生產者源頭,特別是做好「生產環境」的控管。

以日前引發爭議的農藥殘留放寬議題為例,就是政府相關部門輕忽了「消費者與生產者的心理感受」的源頭控管-負責生產端的藥毒所、防檢局,輕忽了年輕一輩茶農對「有良心生產者」的追求意圖。在末端負責消費者食安把關的衛福部,更輕忽了台灣消費者對茶葉安全意識的躍昇,遠遠高過於科學檢驗報告所呈現的冰冷數據。

還有一點是,追求高獲利的年輕茶農,所生產的高品質茶葉多以外銷市場為導向;任何一種新的農業開放使用,都必須同步考慮國外市場的藥檢能否過關。這一點,也再次證明「新的食農體系」不僅社會大眾要重新建構,政府官員的心態更要大幅跟上才行。

民以食為天:尊重主流體系之外

最後還是要強調,當下農產品運銷體系運作,因為已漸漸形成資本化、集中化、規格化的「官僚主義運作型態」,已大幅壓縮差異化農業生產與消費的空間;加上,又有太多似是而非的農產品消費安全訊息的流竄,甚至政府無法形成「把關公信力」-因為食安標章紊亂與不清使得最後一道防線潰堤的情況下,整個社會要如何形成一個「大而全面的防護體系」?

民以食為天,在尊重主流體系運作下,整個社會是否該釋放出該有的空間,在社會每個角色所凝聚成形的「小型共識體」自發運作下,聯結農村與都市、拉近產地到餐桌的距離,透過一個個「次體系」去支撐食安體系最難建構的「有良心的生產者」,讓更多的有良心生產者得以存活,這就是全新食農哲學終結的一天。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