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民俗亂彈》保留一絲尊嚴的餘燼:別把瀕臨消失的民間信仰當做頭號目標

環保與信仰要如何兼顧?日前如火如荼的宣導減燒金香,引起宗教界很大的討論,金與香在民間信仰中扮演甚麼角色,環境汙染真的與金香有那麼大的關係嗎?

郭喜斌

這幾天環保署不斷召集民間信仰廟宇,重提減少香跟金紙的使用,認真來說,臺灣民間信仰已經在新的時代中苟延殘喘了。

我們從同聚落或同一條街上的住戶、店家,面對出巡神明隊伍的反應,就會知道,屬於那個「共同信仰」的時代已經日漸消失,特別是都會地區的民間信仰,藝陣遊行的鑼鼓喧天,和祈福接駕所燃放的鞭炮,幾乎變成「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地步」。

傳統社會中,這些行為是對神明的一種敬意,是人與人之間情感的交流。神明出巡,庄境內住戶用虔誠的心,擺出一方供桌,獻上香花燈果接駕,表示對神明的感謝。平時到廟裡對神明有所祈求,需要一份香燭才足以表達心意。

這跟其他宗教的祈福和感恩,在本質上原就無有分別,只是形式不同。怎麼到頭來變成彼尊我卑,彼高我後呢?我們是個民主法治的社會,台灣社會拿香的人,能尊重包容各種宗教,怎麼發展到更為民主的國家時,居然反客為主,拿香者變成汙染空氣和環境的原凶呢?


村莊共同祭祀(温宗翰攝)村莊共同祭祀(温宗翰攝)

那些香燭,原本應該在各個庄境,各個家庭出現的。

時代的進步,人口朝都會和工業區集中,原屬於部落的民間信仰,漸漸在消失。集中到都會地區之後,只剩幾個「老班」在固定的日子裡,才會回鄉參與本庄的民俗活動。後面更新的一代,幾成幾乎集中到幾座香火廟裡頭,選擇性的向財神、月老、文昌帝君等等能立竿見影的神祇燒香拜拜。

難不成家裡鎮宅平安的神明,和祖先們全都集合到這些靈山勝境「共學」(同修)了嗎?不然怎麼家鄉的神明千秋聖誕無啥香火,「知名的香火廟」卻反過來被怨香燭燒得太多?(生意太好的路邊攤被國稅局盯上了齁?)

人民的信仰隨著時代在動,拜拜這件事情,已經不像以前那樣被人們依照四季的運轉在執行,很多東西正在崩解當中。想恢復昔日風華?幾乎不可能的事。

僅存的一點點殘餘的火苗,何不順應民情,讓它保留一絲尊嚴代表傳統,代表舊時代的餘燼,多少溫暖一些需要被關懷的人心。政府何苦一方面打壓民俗祭典的舉行,一方面卻又在觀光宣傳上面,高舉「民俗活動的心靈之美」,象徵台灣文化呢?

聯合國文化遺產,這幾年也被台灣主政者看到它可以跟世界接軌。紛紛推動無形文化資產的調查和登錄指定。但是根據實地的觀察與瞭解,常見以外力主導本地原來的民俗行為。導致民俗活動再次受到無情的破壞與干預。讓原本屬於聚落向心力的凝聚,以及歷史土地的源由,被不當的誤解。

主持評議的審議委員,有的單以觀光化向所謂的保存團體鼓勵。然而本人所見,有些民間信仰活動,雖然會邀請「親友」前來接受宴請,但不表示他們的民俗活動是個可被大量無有情感的觀光客參觀的觀光祭典。

朝天宮媽祖神轎(郭喜斌攝)朝天宮媽祖神轎(郭喜斌攝)

從目前可以找到的資料看到,很多大廟,其實都由小廟發展出來。裡面的神明原本也沒那麼多。頂多三界公爐和主神香爐,至多再加虎爺和五營兵將而已。有的根本就是主爐一個,天公爐一個。點個六枝香差不多就可以向全部的神明致上敬意了。隨著人們需求多元化,速食化。原來在老社會的觀念中,含蓄不輕易啟口的要求,變成需要「有求必應」的服務。於是太歲燈還不足以應付,連光明燈、功名燈,都要來上一點。再來財祿燈,財神爺最賺錢。時代進步了,兩性關係不再栓於婚姻的桎梏之中。美滿姻緣不是從命裡緣法去尋找,只要求就有了,月下老人滿街跑,這些都設偏殿,專室供奉。原本一座廟,幾柱香就能應付所求,現在沒一大把,還不夠讓每個香爐都能奉上一束馨香。

最簡單的祭祀都必須要有香、燭與金紙(陳韋誠攝)最簡單的祭祀都必須要有香、燭與金紙(陳韋誠攝)

現下的寺廟狀況,一些政治明星掌轎、奉請神明安座,他會參與,但真要請他們提幾個善意的建言,派來的是「蔥蒜不分」的代表,前去對他所不理解的民俗大發高論。真要問他們家裡的神明公媽怎麼拜?恐怕連公媽有幾個姓都不知道。父母娘家庄境裡的主神,幾時千秋誔辰也說不上來。這樣的人,叫他來管理民間信仰?何不乾脆請「魔天輪」替人們傳宗接代還比較快點。

政府要關心環汙染的議題,不應該老把民俗放第一位。再說要放,人民也拿你們沒辦法,可是請您們先做好功課再來。不要一開口就讓您們的知識水平見底,徒損本身的職業尊嚴。

不能尊重民俗的人,他們還會尊重民意嗎?民俗信仰是穩定社會的力量,相信他們都懂。燒香燒金是信徒對所信仰的主體──神明──的連結和謝程。我們生活中的食衣住行,仰賴「火」的程度,跟水和空氣一樣重要。當石化加工之後的汽油和瓦斯幾乎全面取代傳統燃料以後,把所有的關於火的民生活動,全部斥為汙染,沒有本末倒置的問題嗎?

就算被國際與環保組織壓制必需做點什麼?也要考量民俗於社會人心所賦于的功能。民俗,可導不可禁,更不宜用汙名化的方法刻意去禁絶它。否則,失民心會像山崩水退一樣。那不會是您們這些[政治人物]和[官差吏僕]所能背負得起的。

香火鼎盛象徵民間信仰神明的靈力興旺(溫宗翰攝)香火鼎盛象徵民間信仰神明的靈力興旺(溫宗翰攝)

有人說,廟裡的香不好,可以捐好的香給信徒們使用。可是從民情風俗來看,信徒們捐的香其實是給廟方早晚上香用的。一般香客到廟裡拜拜,還是會用「自己買來的」才會讓心靈中那份敬意具足圓滿。就算臨時買不到香,拿著廟裡的香去拜,也會投個錢進香油筒,表示我是自己買來拜拜的。不是替善心人士在拜拜,為自己求平安。

有人以前年開始,行天宮把供桌和亭下的大香爐撤去。然後官方就開始對其他各地的宮廟展開鼓動推行,意思是您們看,連香火那麼旺,廟那麼大的行天宮都可以不燒香不奉金炮了,您們怎麼不可以?關於這點,不才也有不同的觀察心得。行天宮,按照民間信仰來說,屬於私人宮廟。所吸納的大都屬於遊子身份的信徒,在遠行不便急著需要尋求心靈上的庇佑,所進行的祈福禳災的行為。個人也曾多次前去請恩主公收驚。但能不能把自己一生所繫的對向全改為行天宮的關聖帝君?老實說,頂多多了一位心靈導師,讓我行東走西多一份安全的保護而已,行天宮的恩主公,是個人諸多守護神之一。

再則,在個人的觀念裡,行天宮雖然是民間信仰,但不屬於某地的庄境主神公廟。這裡的關聖帝君放不了五營,稱不上一境之主。祂關照的信徒當然更廣更多沒錯。可是民間庄境迎神賽會,可能不會像咱去請北港媽、關渡媽回去看戲那樣,去迎恩主公回庄看熱鬧。以一間私人宮廟,以在下的觀點來說,它還不足以代表全台各地庄境宮廟說話。

香火是神明靈力的根源,沒有香火就沒有靈力(陳韋誠攝)香火是神明靈力的根源,沒有香火就沒有靈力(陳韋誠攝)

環保署要改善台灣的環境汙染問題,還有更重要的對像要去處理。如果把這瀕臨消失的民俗活動,當做頭號目標?執事人等還得多花些心力從民情風俗多些認識與瞭解。不然單以減少或限制金香炮燭的使用,恐怕要面對大眾對大型汙染源的無能為力的質疑,是吃力又不討好的政策行動。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民俗亂彈 保留一絲尊嚴的餘燼:別把瀕臨消失的民間信仰當做頭號目標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