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哲緯(臺北教育大學文創系學生)
2015年6月15日,艋舺龍山寺裁撤了後殿四座香爐,僅留下主爐、天公爐及媽祖爐三座。今年(2017年)6月16日,又撤去了天公爐及媽祖爐,僅留下主爐一座。寺方為此同時舉行了記者會,邀請柯文哲市長致詞,並發放「減爐」紀念品。
封爐(黃偉強攝)
顯然,寺方對「減爐」的看法,認為是一項值得「紀念」的改革,在許多對外聲明中,也都宣稱是符合現代環保趨勢的開明措施。值得注意是,本次舉動主打「心香菩提」,教導信眾以「心香」敬神即可。那麼,若如此言,「香」並非必需品,為何在撤爐的前一晚,後殿出現了許多「取香火」的信眾,與專程到此上「最後一炷香」的信眾?
「香」是普遍於佛教、道教與民間信仰都極為重視的「媒介」,如同艋舺龍山寺每日早課所唱誦的第一首讚韻〈爐香讚〉所寫道:「爐香乍爇,法界蒙薰,諸佛海會悉遙聞。 隨處結祥雲,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與道教的〈祝香神咒〉「道由心學,心假香傳。香爇玉爐,心存帝前。 真靈下盼,仙旆臨軒。今臣關告,逕達九天」香顯然是人與神溝通的橋樑。而在民間信仰中,用途更是不勝枚舉,包括收驚、祭解、開光,連乩童降駕都要以「吞香」來展示神威。
宣稱全面禁香的行天宮,其實不僅在內殿繼續燒香,也依舊以線香為信眾收驚,民眾在龍山寺減爐記者會後拿到了紀念品,還是拿到僅存的主爐去過香火以求神靈加持。對大多數信徒而言,「香」代表了「靈力」。「進香」、「會香」為何以香為名?無非是以實體香火的分割與香煙的纏繞,來象徵無形靈力的傳接與神靈的交會。
信眾在被封起的香爐前依舊高舉線香拜媽祖(林哲緯攝)
或許有些人認為,留有一個爐燒香就足夠了,但是燒香在溝通之外還有一層涵義,就是「供養」。
香的供養在道教、佛教中都是排在一切供養之首,故道教在行科儀時,大量使用例如「夫香者,鍾靈海島,植本壺丘。根株堅秀,歷歲月以維長。氣味芬芳,超桂蘭而擅美。炷向爐中,端伸供養……」諸如此類讚詠香的「香文」不少。佛教《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中也有「欲供養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者,應先造立彼佛形像,敷清淨座而安處之。散種種花,燒種種香,以種種幢幡莊嚴其處。」的記載。對民間信仰而言,更有「人爭一口氣,佛爭一炷香。」的俗語,認為神靈必須有香的供養才得以補充靈力。因此,在民間信仰中,香爐被賦予了「神明靈力表現」的象徵,具有「專屬性」,某神明被收了香爐斷了香火,這尊神明也會因此減弱神力。
此外,香爐在民間信仰的重要性是高於神像的,神像可以請出作客、遶境,香爐必須保持終年不動,因為香爐的位置必須精心安排合於「紅字」,且被認為是該神靈的安頓所在。在傳統上,香爐不可動搖,更不可能出現裁撤香爐的舉動。而在宗教上,佛教水陸法會必須分「席次」進行供養,道教的齋醮更有「分位」的概念,擬人化的個別上供,是宗教信仰中根深蒂固的觀念。
減爐等於是將所有神靈不分高低等第混同供奉,這不僅忽視民俗需要自我發展出一套替代方案的本質,也違逆佛教、道教與民間信仰的傳統宗教思維。
三重大拜拜,虔誠接駕的老信徒(林哲緯攝)
過去在向廟宇祝賀時常說「香火鼎盛」,今日香火鼎盛反而成為一種罪惡,好像一切空氣污然的來源都出自廟宇裡香煙繚繞的香爐,少了幾個香爐馬路上的空氣就會清新宜人,人人都沒有過敏現象。事實真如此嗎?
根據北港武德宮在2016年實測顯示,在人潮洶湧的假日測量香爐旁的pm2.5排放「最大值」是94μg/m3,而一台摩托車的最高排放量是605μg/m3,足足是前者的六倍,小貨車更是高達8倍以上。而政府對民間信仰動作頻頻,卻輕於處理日常生活其他汙染源,甚至縱放重工業汙染。前些日子震驚全台的輪胎廠發生大火事件,環保署甚至還公開宣稱「無明顯戴奧辛汙染」。
若從北港武德宮的實測案例來看,政府「宣導」廟宇收起一座香爐,其發揮的功用其實根本小於報廢一輛摩托車。根據環保署的統計資料,pm2.5的最大來源是營建及道路揚塵,其次是工業與車輛排放,焚香燒金等民間信仰行為並非主要汙染源。政府對其他源頭放任漠視,卻對各大廟宇「宣導」頻頻,是何用意?
曾有媒體大幅報導「燒香致癌」,誘導民眾人心惶惶,但事實上,一般民眾並非經常性地處於燒香空間,生活方式與實驗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更何況,燒香在最初是被視為具有療效的,甚至有「返魂香」的傳說。傳統香是以沉香或檀香加上中藥材等天然材料製成,媒體與政府單位忽視現代許多廟宇為了降低成本,採用廉價香品,所帶來的影響。
因此,各廟宇該做的其實不是收封香爐,而是「換回」好香,停止欺人欺神的行為。不要使用廉價香品,然後收到剩一個香爐點廉價香,那又有何進步?
政府該有的措施應是以鼓吹良好香品優先,甚至協助建立良好焚燒方式與排煙方式,貿然減香、禁香只是嚴重傷害臺灣的傳統製香產業。政府經常提供獎補助鼓吹重汙染工業改良,卻對這個具有文化特徵的夕陽產業窮追猛打,不曾見政府有何獎勵改良輔助,製香業何辜!燒香何辜!
封爐現場長輩議論紛紛眉頭深鎖(黃偉強攝)
今日政府亟力宣導「由減香進而禁香」,宣稱燒香汙染環境且有害健康,除了是本末倒置的「假議題」、「假政績」之外,更是臺灣政府與社會長期對傳統文化的漠視與不了解所導致的結果。
民間信仰部分主事者愛好迎合政府,配合度高,繼而攜手演出一場收起香爐,金紙丟垃圾焚化爐的荒謬大戲,民俗傳統即將在我們這一代磨滅殆盡。科學無法驗證心靈,沒有人可以確定是否必須燒香才能得到庇佑,但可以肯定的是,「禁香政策」在從來沒有跨領域學者對話,深入研究討論之前,就用政治力勸導的方式,將使傳統社會文化崩解。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民俗亂彈 減爐違逆宗教觀,談龍山寺減爐與官方禁香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