縮梭
義大利電影《我的型男老闆(Scusate se esisto!)》描述一名義大利小鎮出生,擁有設計天賦且拼命上進的女孩-莎琳娜,出國到處深造最後回到家鄉想要貢獻所長,卻在充滿職場歧視的環境中備受委屈。原本滿心期盼與她的型男餐廳老闆譜出戀曲,卻發現他愛的其實是男人;雖然見多識廣,莎琳娜一時之間對此還是無法接受。
《我的型男老闆》描述擁有設計天賦且拼命上進的建築師 女孩莎琳娜。(圖:Italian International Film)
莎琳娜為了理想,也為了切合眾人期待,捏造出一名男建築師來當自己上司,只為了建案能順利進行。電影裡的許多人也如同莎琳娜,隱瞞部份真實的自己,來符合所謂社會觀感。似乎工作能力並不是聘任關鍵,靠的全是雇主一己喜好而已;這樣的世態讓部份的人選擇吞忍屈就,讓部份的人選擇走避,絕大部份的人並不會去抗辯,於是豢養出一群群自鳴得意的慣老闆。
莎琳娜畢業後在倫敦工作一年,每天省吃儉用啃食義大利麵,偶爾拔片窗邊種的羅勒葉替自己加菜添味;周遭同事高談闊論著世界各地建築發展,唯有自己掛念著返鄉。直到最後那片羅勒葉被取下擺在盤中,翠綠色的想望驅使她決定回義大利,也成為她建案競圖的主要元素。
用羅勒做菜本來是稀鬆平常的事,然而以羅勒入酒卻是近十年的事。
由德國調酒師約爾格.梅爾(Jörg Meyer)於2008年發想的「琴酒羅勒.斯瑪旭(Gin Basil Smash)」,先取一把(約8至12片葉子,端看個人喜好)羅勒葉與25毫升檸檬汁置於搖盪杯內,輕輕搗壓後,添進50毫升琴酒(Gin)與15毫升糖漿,加冰塊調製,再過濾倒入裝滿冰塊的短杯;最後飾以數片鮮綠色的羅勒葉。該杯調酒被同年舉辦的美國調酒聖會(Tales of Cocktail)評選為最佳新創調酒,如今已是常見的當代經典酒譜。
Jörg Meyer與Le Lion de Paris的Gin Basil Smash。(圖: Le Lion de Paris)
「琴酒羅勒.斯瑪旭」想發來自美國調酒師祖師級人物-傑瑞.湯瑪斯(Jerry Thomas)於1862年出版《The Bartenders’ Guide:How to Mix Drinks》之中的「琴酒斯瑪旭(Gin Smash)」。
倒入適量砂糖、水與琴酒於小杯內,取數片新鮮薄荷輕搗,再裝進三分之二滿碎冰,飾以柳橙片與當季莓果;做法類似「薄荷茱莉普(Mint Julep)」,不過在容量大小上 「斯瑪旭」會較小杯些。基酒的選擇就端看個人喜好,而各自命名「白蘭地斯瑪旭(Brandy Smash)」或「威士忌斯瑪旭(Whiskey Smash)」。
當時調製「琴酒羅勒.斯瑪旭」的約爾格,選用的是清新帶著玫瑰和小黄瓜氣味的亨利爵士琴酒(Hendrick's Gin)來襯托酸甜羅勒味道;喝起來約略帶有芭樂汁感覺。英倫調酒雜誌《 CLASS》創辦人-西蒙.迪佛德(Simon Difford)則是建議不需要搗壓羅勒葉,更能表現出該款調酒的清新口感。
約爾格自高中畢業後便在位於德國漢堡的愛麗舍飯店(Elysee Hotel)擔任餐廳學徒,之後轉換到一間名叫「哈瓦那會所」的雪茄酒吧裡開始接觸吧台工作,接受著恩師彼德.卡爾魏特( Peter Kallweit)教學指導。靠著持續打拼,不久就升任至一間新開的餐酒館擔任首席調酒師。約爾格從不放棄他對吧台的熱情,不間斷地蒐羅古典調酒書籍與器材,2006年時著手撰寫後來深具影響力的德文調酒部落格「Bitters Blog」,分享每日他見識到的吧台事物(已於 2008年停筆)。
Hendrick\'s Gin調製的Gin Basil Smash。(圖:藏書票 Exlibris)
接手漢堡一間小而精緻的酒吧「Bon Lion」一年後,約爾格與合夥人在漢堡市中心另外開設 一間「Le Lion de Paris」酒吧,很快地便被調酒聖會頒發國際最佳新創設酒吧一獎,更連獲多年世界最佳五十大酒吧殊榮。
先前提過位於漢堡一間只提供高球調酒的酒吧「The Boilerman Bar」,也是約爾格所經營。即使聲名大噪被邀約至國外創設酒吧的機會甚多,約爾格鍾意的還是自己一路成長打拼過的那座城市;對於家鄉,我們總有割捨不了的眷戀。
Le Lion de Paris吧台一景。(圖:Le Lion de Paris)
電影出現的調酒莫西多(Mojito)其實與「琴酒羅勒.斯瑪旭」也是異曲同工;幾乎只在蘭姆酒(Rum)與琴酒,薄荷葉與羅勒,碎冰與小冰塊,直接調製與搖盪之間的差別。兩者都是在家能夠簡易調製的酒精飲品,一樣都相當適合溽暑解熱。
現實社會不像電影安排的那麼溫馨,而我們究竟要選擇妥協噤聲還是嘶吼反抗?既然都那麼勤勉努力了,為什麼還不能擁有精彩?
幾杯「琴酒羅勒.斯瑪旭」入喉以後希望我們不再自限, 希望我們都能找到答案。
(自由評論網提醒您,未成年請勿飲酒,酒後請勿開車,飲酒過量,有害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