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佳芬/台大皮膚科主治醫師
防曬的議題,在東方人的保養文化裡,一直受到相當大量的關注。其實充足的防曬,不僅僅是帶來白皙的皮膚,也有助於減少老化、皺紋、皮膚敏感、濕疹、痘痘、粉刺、皮膚癌等種種皮膚健康問題,因為過度火紅,相對的在網路媒體上更容易出現許多似是而非的論調。今天從紫外線的介紹、防曬係數判讀、防曬成分解析,以及物理性防曬跟化學性防曬優缺點的比較,一次讓大家知道。
紫外線的分類
太陽光中的紫外線,我們肉眼看不到,只有在曬傷時才感受的到。紫外線的波長光譜落在220nm-400nm之間,其中屬於短波紫外線的UVC,波長範圍為220nm-290nm,殺菌力最強、穿透力最差,因此在地球表面基本上並不存在有UVC。而中波紫外線UVB,波長為290nm-320nm,曬傷力、致紅力、致癌力最強,但在環境中的總量只有長波紫外線UVA的百分之一。而近年來頗受注目的長波紫外線UVA,波長介於320nm-400nm,曬紅能力雖然只有中波紫外線UVB的千分之一,但因為環境中的UVA強度不受白天、陰天晴天、季節的影響,穩定存在,且含量為中波紫外線UVB的一百倍,因此和曬黑、老化、皺紋有深刻關聯,UVA雖然致癌力不強,卻會明顯加強UVB的致癌性。
紫外線的分類。(作者製表)
防曬係數的判讀
市售的防曬品上都會標示有防曬系數可供選擇,標示方法琳琅滿目,日系、歐系、英系、德系都有不同的標示測定方法。以下就常見的來做介紹。
SPF(sun protection factor)
主要是測試皮膚的最低致紅劑量,也就是針對中波紫外線UVB的過濾能力,舉例來說,在每平方公分的肌膚塗抹2毫克的防曬品,可延緩四倍的曬紅時間的話,該產品的SPF為4,其過濾中波紫外線UVB的能力為3/4,亦即為75%。我們日常生活中常用的SPF15,過濾能力為14/15,為93%。SPF30,過濾能力為29/30,為97%。SPF50,為49/50,為98%。
至於防曬係數的選擇,可依個人的活動習慣,室內工作者SPF30即可,戶外工作者則建議到SPF50,必且謹遵2-3小時補擦防曬的原則。再更高的防曬系數,高於SPF50,則沒有太大必要,反而容易過於沉悶,造成毛囊阻塞或是敏感等副作用。
PA+-+++(protection grade of UVA)
主要是針對長波紫外線UVA防護力的指標,日系國家專用,測試過程複雜許多,但一般來說還是希望防曬品對環境的UVA防禦力可達四倍以上,因此PA++以上為佳。
市售的防曬品上都會標示有防曬系數可供選擇,標示方法琳琅滿目,日系、歐系、英系、德系都有不同的標示測定方法。(圖:網路)
防曬成分解析
目前衛生署核可通過的防曬成分約有40種,大多數都是化學性防曬,其中只有二氧化鈦跟氧化鋅為物理性防曬成分,而多數防曬成分例如二氧化鈦、氧化鋅及多數的化學性防曬,主要抵禦的都是中波紫外線UVB,但一個完整良好的防曬品,不僅是UVB的防護力要夠,抗UVA的能力也要足夠才行。抗長波紫外線UVA的防曬成分都屬於化學性防曬,主要為avobenzone、Mexoryl SX、Mexoryl LX、Tinosorb M、Tinosorb S,大家可以多注意是否有添加這些成分。
良好防曬品的選擇
一個優秀的防曬品,必須要具備良好的UVA跟UVB防護力,亦即充足的防護廣度跟強度,還有使用上分布的均勻度。建議挑選防曬品,室內活動者可選擇SPF30、PA++的產品,從事戶外活動者,可挑選SPF50、PA++~+++的產品。其中偏重物理性防曬為組成的防曬品,適合皮膚敏感者或是嬰幼兒,但6個月以下因為皮膚發育跟排汗功能等尚未成熟,不建議擦任何防曬品,而是以衣物、帽子、陽傘等遮蔽為主,並且要切記的是,物理性防曬對於長波紫外線UVA的防護力不足,因此擦物理性防曬,日常的遮蔽防護還是不可少,千萬別掉以輕心。
化學性防曬為主成分的防曬品,質地較清爽,在炎熱的台灣天氣,較受使用者青睞,但因有部分化學性防曬,有雌激素的作用,不建議用在嬰幼兒身上,皮膚敏感者也建議少使用化學性防曬產品。從事水上活動、易出汗、運動者的防曬品,還要特別注意防曬品的防汗防水的功能,並且謹遵2-3小時補擦原則。出門前15-20分鐘擦上防曬乳,並且要足量才能發揮作用,請記得防曬乳的防護係數,可是以每平方公分肌膚擦上2毫克防曬乳測量出來的!
在一年四季陽光充足的台灣,聰明挑選一款合適自己的防曬品是相當重要的!隔絕紫外線的傷害,是養成健康美肌的最重要要素之一喔!